“當40萬人無法回家,家為你而來。”
該片于2017年7月21日在美國上映,于9月1日正式在中國大陸上映。
電影改編自二戰(zhàn)真實歷史事件《敦刻爾克大撤退》,當時40萬英法聯(lián)軍被德軍包圍在敦刻爾克的海灘上,面對敵軍步步逼近的絕境,他們不得不為自己的命運背水一戰(zhàn)。
Director Christopher Nolan follows up the Dark Knight trilogy, Inception and Interstellar with what's set to be one of the most ambitious historical war movies yet.
繼《黑暗騎士》三部曲、《盜夢空間》和《星際穿越》之后,導演克里斯托弗?諾蘭又執(zhí)導了《敦刻爾克》,該片似乎是迄今為止最宏大的歷史戰(zhàn)爭題材電影之一。
He has used a real naval destroyer in battle sequences, and there have been rumours that Warner Bros paid $5m for a vintage World War II aeroplane.
諾蘭啟用了一艘貨真價實的海軍驅(qū)逐艦,傳言華納兄弟斥資500萬美元(約合3400萬人民幣)購買了一架二戰(zhàn)時期的老式飛機。
Nolan has re-enacted the 1940 evacuation of more than 300,000 stranded Allied troops from the beaches of Dunkirk, telling Total Film "it's on a colossal scale," but "it's a survival story more than a war film."
1940年,30多萬受困盟軍士兵從敦刻爾克海灘撤退,諾蘭重現(xiàn)了這一歷史事件,他告訴《完全電影》雜志說,“這是一部大制作”,但“與其說它是戰(zhàn)爭片,不如說這是一個關于生存的故事”。
沒有一個士兵是喜歡戰(zhàn)爭的,如果有,那是沒有真正的經(jīng)歷過戰(zhàn)爭的殘酷。
歷史上的敦刻爾克大撤退是一場成功的逃亡。
二戰(zhàn)爆發(fā)初期,德國軍隊發(fā)起閃電戰(zhàn),在短短十幾天時間內(nèi),便將40萬英法聯(lián)軍困在了位于法國北部的狹小港口城市“敦刻爾克”。
這座只能容納8萬人的海濱小城,此時三面受敵,它的東面、西面、南面全部暴露在敵軍的火力下,而北面一海之隔、40海里外的陸地就是英國。
在這樣絕望的境地下,英國政府下令從海上撤離三萬人,他們發(fā)動海軍及大量民用船只冒著德軍空襲的危險出海營救。
從1940年5月26日到6月4日,歷時9天9夜,最終成功撤出三十三萬五千人,是原定計劃的10倍。
諾蘭的新片《敦刻爾克》便還原了這場大撤退的全部過程。
該片沒有渲染暴力血腥的戰(zhàn)爭場面,以及刻意煽情等戰(zhàn)爭片套路。
而是通過海陸空的三個視角,一小時、一天、一周三個時間維度的全景式交織,將焦點凝聚在心理變化和動作刻畫上;
步步為營地加強緊張感,揭示了戰(zhàn)爭和每個人之間的真實關系。
用全景式的畫面,紀錄式的鏡頭,真實呈現(xiàn)戰(zhàn)爭中命懸一線的群像;
不僅讓你看清那段歷史,更讓你重回那片充滿絕望和死亡的海灘,帶你重新經(jīng)歷了一遍敦刻爾克。
戰(zhàn)爭是會改變很多東西的;
它會釋放出人性最丑惡的一面,這也是我們厭惡戰(zhàn)爭的原因。
但是不要忘記,即便在這樣的情況里,我們依然擁有選擇的權利。
我們可以選擇給別人生的希望,我們可以選擇挽救更多的生命,我們可以選擇有尊嚴的給自己一個結局。
以及最重要的一點:當一切都不如期許那樣美好,我們依然可以向周圍散發(fā)著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