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 【連載】八零那個年代——目錄
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跌宕的情節,沒有翻轉的結局。但,有一幕幕的回憶,有一絲絲的懷念,有一陣陣或傷感或甜美的情緒。從八零那個年代走過,我們都會有一個屬于那個年代的故事!
進了屯子,他們兩個人就各自回家了。臨分開的時候,于童又特意交待李小路一句說甩泥鰍的事兒可千萬別告訴他爸爸媽呀。這時候的李小路早就陰轉晴了,而且還是艷陽高照,自然就痛快地答應了于童。李小路是一個守信的孩子,說到做到,的確沒有告訴于童的爸爸媽媽,就連自己的爸爸媽媽問她為什么衣服那么埋汰,她都是撒了個謊過去的,根本沒有提于童。
“媽,我回來了!”于童剛一進院就沖著房里喊。
“你個大傻小子,可回來了,都幾點了!是不是比你姐還假積極來著呀?”房里傳出來媽媽的責備聲。
于童沒有答媽媽的話,就進了屋,抬頭一看掛鐘,時間已經快到一點了。
“你個大傻小子,這是干啥去了,身上怎么造成這個樣子??!”媽媽正坐在炕上做活,抬頭看到于童身上臟兮兮地說。
“在四隊小河那抓了一會兒泥鰍!”于童知道媽媽只會責備他,不會像爸爸那樣真會動手打他,所以和媽媽不用撒謊。
“你看看你啊,這才剛剛放假就玩起來了,還造成這個樣了,要是你爸在家還不打你個好歹的!”媽媽瞪了于童一眼說,然后就放下手里的活計,去外屋做中午飯,又說,“你姐早就回來了,就為了等你,中午飯還沒吃呢,你說說就知道在外面淘?!?/p>
于童就一吐舌頭問:“我姐呢?”
“叫她去你老嬸兒那去借鞋板子去了!”說完,媽媽就開始做中午飯,外屋傳來了鍋碗瓢盆的聲音。
“我爸啥時候回來?”于童把書包一下就扔到了炕上,然后問。
“盡沒話找話,這才什么時候啊,你爸回來還早呢!”媽媽在外屋答應一句。
實際上于童知道爸爸是不會這么早回來的,自從爸爸上班之后,每天當于童睜開眼睛的時候,爸爸已經走了,而每天下午放學到家之后很長時間爸爸才能回到家來。只是以前每次放學回來他都會這么問上一句,今天雖然才是中午也就習慣性地順嘴來了一句。
爸爸是今年出了正月之后到鎮上的糧庫上班的。在那之前,爸爸和媽媽已經研究了一段時間,出了正月要出去打工,多掙點兒錢。一九八五年,國內的經濟形勢一片大好,尤其在城市里正如火如荼的開展城市建設。縣城里在不斷蓋大樓房,去年的時候屯子里已經有幾個人去縣里的工地去打工了,而且看上去是掙了許多的錢,剛出正月十五的時候,有那么幾個著急的就已經又出去了。在今年過年的時候,那些已經出去打工的人家可是在屯子里風光了一把,吃的要比別人家好,用的要比別人家好,放的鞭炮也是比別人家的響比別人家頭數多的。從那些人家的鞭炮聲中似乎能聽出他們與別人家的不同,能聽出他們是比別人家高出去一個檔次似的,好像他們已經真正的解決了溫飽,已經開始邁向小康了。還有的把嘴上叼著的卷煙換成了帶過濾嘴的香煙,不住的在卷煙煙民的面前遞煙,弄得卷煙煙民總免不了要掉些面子。原本在一個屯子里住著平起平坐的人們,似乎突然間就分出的貧富貴賤和三六九等了。
原來安靜平等的小村莊里,突然間有了一個你高我低,一下就把人們心中原有的舒適感與平衡感給打破了。都一個屯子里住著,我又不比你缺點兒啥,憑什么你就比我過得好了,不服氣的感覺不由而生。于童爸爸媽媽可是屯子里數得上來的要強的人,哪能看得了人家過成那么好的光景,自己卻在落后呢。絕對不能坐以待斃,爸爸媽媽商量著就算不一定非要比人家好,但也不能過得比任何家差得太多了。因此,爸爸在正月里也聯系著要到縣城里的工地去打工。爸爸三十出頭,年輕力壯,正是力氣頭旺勢的年齡,在那個到處是工地的縣城里找個事,不是難事。所以也沒費什么事,很快就聯系好了一家工地,說好了出了正月就開工,所以爸爸就準備好要去縣城里打工了。
可就在爸爸在家里等著去縣里工地打工的時候,家里來了個客人。這個客人是爸爸的一個朋友,姓梅,這個人做自我介紹的時候總說是梅花的梅,爸爸媽媽都叫他老梅頭。從這個叫法上聽來,這個老梅頭應該是個老頭,但老梅頭也就只比爸爸大上有四五歲而已,也不是很大的歲數。不過就是人長的黑了一點兒,臉上又多上了幾道皺紋,看上去比較顯老,所以大家就都這著叫了,他自己也不介意這么叫。于童那時想也不一定是老梅頭不介意,只是沒辦法擋住別人的嘴,就只能接受別人這么叫了,可時間一長,被叫慣了,他便也不介意了。
爸爸認識這個老梅頭還有一點兒機緣。那是前年的大約在冬季的時候,爸爸趕著大馬車到鎮上交公糧,交完糧食后,趕著大車往回家走??砂职诌€沒有出鎮的時候,就遇到了老梅頭。當時老梅頭正在著急找車腳,可找了半天也沒有找到,要不就是人家趕著送公糧沒有空,要不就是誰也不愿意給一個陌生人拉腳。正著急的時候,看到了爸爸,便攔住了爸爸的馬車,說有點東西帶回家,爸爸問了問了路程和是什么貨后,沒有猶豫,很爽快地就答應了。這可高興壞了老梅頭,就問爸爸這個車腳要多少錢。爸爸是個實在人就說,什么錢不錢的,不要,東西也不多,再說也不是特意跑一趁,也就是順路捎個腳,還要什么錢啊,這年頭誰還沒有個腳高凳短的。爸爸的這么一翻話可是感動得老梅頭不得了,以后的好長時候,一提到爸爸老梅頭就說這個于成山可是大好人啊,以后必定有個好報。
在路上嘮嗑的時候,爸爸知道了老梅頭就在鎮上的糧庫上班,而且聽上去應該還是一個什么頭頭,要管點事的。老梅頭一看爸爸是個實在人,按他的話說是個好人,就問爸爸冬天家里外邊的有沒有什么活忙。農村的冬天可是一年里最沒活的時候,只是成天的在家里閑著,爸爸這個人也不會打牌什么的,更是要在家里閑著了,所以爸爸說大冬天哪還有什么活啊,呆著唄。一聽爸爸這么說,老梅頭就像發現了財寶似的,眼睛一下就亮了,說現在國家政策一年比一年好,這糧食也是一年比一年產量高,所以這糧庫里的糧食也一年比一年多,尤其是在這個上冬送公糧的節股眼兒上,糧庫的人手特別不夠用。說看爸爸這個人真是實在,可是個好人,身體還那么結實,有沒有興趣到糧庫來打個短工,說短也不短,至少能干到來年開春。爸爸年年冬天都在家里閑著,尤其單干以后。在大幫伙的時候還不時會有些可干可不干的活,可一單干,那些可干不干的活就真的不用干了,再說也沒有什么一定要干的活,所以在冬天就更閑著了,所以除了竄個門什么的,就基本在家里了,真希望冬天有點兒什么活干呢。一聽老梅這么一說,爸爸可真的很高興,就毫不猶豫地答應了,老梅頭也是個急性子的人,說你要是沒什么事兒,這二天就來吧,正缺人手呢,你來糧庫找我,跟看門的提我就行,到時候我給你安排活。
于是,那個冬天爸爸就在鎮里的糧庫上班了。不過,鎮里糧庫的活就那么一個冬天比較忙,開春的時候就沒有什么活了,爸爸也就回來了。雖然干的時候比較短,但爸爸是個實在人,干活從不計較,也很賣力氣,可給老梅頭和糧庫的領導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在臨走的時候,老梅頭對爸爸說今年的年底我還會找他??墒牵恢备竭^完年,老梅頭也沒來,爸爸心想一定人家有更好的人了,不會用他了。也是因此,爸爸開始尋求著要到縣城里的工地上去打工。
可正當爸爸要上縣里去的時候,老梅頭卻來了,叫爸爸去糧庫上班。剛開始的時候,爸爸不是很同意,一是糧庫的活是個臨時工,說不定幾個月就沒活了,就回來了。二是在糧庫里,還是沒有縣里工地掙得多。老梅頭說為什么他會這么晚才來找爸爸呢,是因為現在真是日子要好多了,這糧庫里的糧食比幾年都翻了兩翻,夏天的時候,糧庫又擴大的場地。本來去年上冬的時候要再把之前的那些臨時工招回去的,但有人提議說,招幾個臨時工已經解決不了實際問題了,說最好直接招一些長期工得了,到時候也省心,也不耽誤活。這個提議,糧庫的領導也很同意,于是糧庫就給縣里的主管部門打報告說要招一些長期工,可縣里的領導辦事就慢了一點兒,今年年后才把這個報告批下來。老梅頭說這不報告一下來,第一個就來找爸爸了。按老梅頭這么一說爸爸要是到糧食上班,就不再是臨時工了,而是個長期工了,還要簽合同呢,雖說不屬于糧庫的編內人員,但也是入編外人員,如果有機會完全可以入到編內來,老梅頭說當年他也是從編外轉到編內來的。
這編內和編外別看一個字的區別,可是區別大了,轉編內的話,就可以把戶口從農村轉到城鎮了,那時這個叫吃紅本,可是當時所有農村人們所夢寐以求的,可不是誰都有機會的,這是爸爸上次的工作表現,再加上老梅推薦,糧庫才同意的。一聽有機會吃紅本,爸爸媽媽的眼睛一下就圓了,在那時候的農村,是非常羨慕城里人的,哪怕只是鎮里的人。在農村人的眼里就覺得農村和城里一個在地上,一個在天上,簡直是兩個遙不可及的名詞,可現在這個遙不可及的名詞跟于童一家聯系在了一起,誰的心里不癢癢啊。在農村人的眼里,有一個城鎮的戶口本,那就是風吹不到,雨打不到,不用吃苦,不用受累,一輩子安上了保險的生活。所以一聽老梅頭說這個,爸爸媽媽心想,這也是為了孩子們以后不用在農村出苦大力了,就算少掙點兒也無所謂,便非常樂意地答應了。而且,老梅頭還答應爸爸說,這回就是咱們糧庫的自己人了,不是什么臨時工了,到時候也會給爸爸安排一些輕巧一點兒活。就這樣,爸爸把縣里工地的活給推掉了,去糧庫里上班去了。
在今年的正月里,爸爸還沒有去糧庫上班的時候,媽媽就已經打算好要在今年的夏天去一趟姥姥家的,帶上于影和于童,媽媽也已經有兩年多沒有回娘家了,也很想回去。并且已經答應了于影和于童一定帶他們去看大海。因為姥姥家離大海很近,還有就是年前姥爺來過一封信說,現在海邊正在開發旅游區。而且,姥姥家那邊家家戶戶都有桃樹,每年的夏天都可以吃到香甜可口的大甜桃,一提這個于童的口水就在嘴里打轉??墒前职忠簧习?,就把這個計劃打亂了,至少今年是去不上了,什么時候能去上,都是沒準的事了。所以于童為此很是不高興,可也沒有辦法,媽媽說的對,是去看大海重要,還是掙錢重要,沒有錢看海能管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