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時代,我們終將被取代?

作為一個存在歷史不長的90后金融從業人員,雖然天天被【人工智能顛覆華爾街】【高盛600名交易員只剩2人】的新聞喧囂著耳朵,也看到了李開復先生苦口婆心警告【未來50%的工作將被人工智能取代】,但心里始終沒感受到將被人工智能取代的危機感。

可昨日,我看到了。

這是佛山木版年畫。

年畫是中國傳統特色,廣東佛山與天津楊柳青、山東濰坊、蘇州桃花塢“曾”并稱我國四大著名木版年畫產區。

在佛山木版年畫的鼎盛時期,有專門生產門畫、年畫的“門神行”,在普君南路有“木版年畫一條街”,制作年畫的店坊達200多家,從業者超過4000人。

而今天,“木版年畫一條街”已被拆遷得零零落落,“馮氏世家木版年畫”成為目前廣東省唯一一家傳統的木版年畫作坊,作坊的主人馮炳棠老先生(90歲高齡)是廣東省唯一一個懂全套制作工藝的人。

佛山木版年畫的制作工藝手續繁雜,包括20多道工序,刻版、拓印、寫花、開像、填丹……

在當年,每一道工序都由專門的手藝人來制作。

比如為佛山木版年畫帶來“萬年紅”美譽的“填丹”,手藝人要在半夜旁人都睡了,偷偷起來調制獨門顏料,這是傳男不傳女的“看家本事”。

可今天,印刷術改變了一切。

不需要獨門朱砂,不需要經驗累積,不需要手把手傳承,機器可以完美復制上千萬張年畫,毫無瑕疵,顏色鮮亮。

作為廣東省現存唯一一個木版年畫的手藝作坊,馮家的生意并不見興隆。一是因為印刷品更好看更便宜,二是因為現在家家戶戶幾乎不貼門神了。

馮老先生的徒弟KK不無惆悵地說,差不多這個房子就要拆了,到那時,百年老店就徹底沒了。

我問KK,既然不賺錢,為什么年紀輕輕選擇跟著老先生學這門手藝?

KK眼睛一亮:木版年畫就像是墻上的電影,背后承載著無數有意思的故事。每一筆描金,每一筆寫花,都帶著手藝人自己的痕跡,自己的韻味,這是印刷品無法代替的。

人性的韻味,大概就是我們與人工智能最后的不同了吧。

機器可以處理所有可數據化的東西,速度和精度都遠比人做得要好。可完美有時候也是最大的缺陷。所有東西千篇一律,不差分毫,也便沒有了獨一無二。

所以,即使可以用幾塊錢買來一張精美的年畫,也依然會有人愿意高價求購一幅老先生用年邁的雙手親自制作的木版年畫。

我在先生的指導下拓印了簡單的描黑門神年畫,頭頂上因為墨刷得不夠,空了一塊。老先生的夫人笑著說,一看就知道這是我的,多好,都不用標記了。

我突然明了。

身而為人,人性的痕跡會在彼此的心中引起回響,因為缺陷,恰恰留了情感的空間。

這是人工智能永無法模仿的。

人為手藝總是無法精準,但正是這不確定性,產生了美。

我想對KK說,印刷術成為絕對主流是時代趨勢,但手工藝不會完全消逝。因為只要人類還在,就需要人性。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