拋開寫作的時代背景,于任何一個年代任何一個國家,愛情、權利的爭奪、地位的懸殊都是一個永恒的話題,都是一種不可磨滅的溝壑。
或許是文化地域上的差異,對于歐美的一些作品讀起來總是要費點心思,耐得住性子才能讀完。
如果事先沒有看一點作者和作品的簡介,我怎么也無法看出于連這個窮小子到底做了什么出色的事跡引來了一眾上流人士的青睞。沒太看出來他是如何混跡于上流社會一步步高升的。但作品里倒是把19世紀法國的那種上流權貴的生活狀態寫的清清楚楚。閑來無事的聚餐,餐后的侃侃而談,年輕男女以及貴婦和她情人的愛情游戲,還有漫步于田野、山谷和花園的愜意,還有那為了證明自己、一言不合就非生即死的決斗。
《紅與黑》于我之感最精彩莫過于最后于連被送上斷頭臺,這是上流社會的把戲,也是于連自己的選擇。于其說上流社會無法容忍一個窮小子如高傲的諷刺他們而定了于連的死罪,不如說是于連為了不向這樣的體制這樣的社會風氣低頭而選擇了死亡,還有就是為他射殺了自己心愛的女人瑞那夫人而贖罪的選擇。
戲劇性無處不在,于連射殺瑞那夫人之后,兩人才發現對彼此的愛是那么真那么深,在于連最后的日子里才明白這一路走來他錯失了什么。
引用一段于連的原文:
你迷人的玉臂就在我唇邊,可惜我非但沒握住,反讓不道邊際的憧景把我從你身邊引開。我一門心思想著的,就是為創下偌大家業,該如何面對數不清的爭斗~~要是你(瑞那夫人)不來探監,我到死都不會明白什么叫幸福。
于連感悟的透徹,已不需要再做過多的解釋,最終于連死后三天,瑞那夫人也離開了人世,追隨愛人。如果說這都不算真愛那真愛還能是什么呢?!然而瑞那夫人卻早已有自己的丈夫和孩子,那個年代沒有離婚,有的只是中產貴婦的情人。她忠于自己的愛情,卻拋棄了自己做為母親的責任。如果故事有后續,其實我很想知道瑞那夫人的孩子會怎樣面對自己的母親還有他今后的人生。
但如果說愛,我覺得于連的妻子瑪娣兒特并不輸于瑞那夫人。
引用一段原文的描寫:
她已把于連的頭顱放在面前一張大理石小幾上,正吻著他的前額~~~棺木有眾多教士護送過去,但無人知曉,她獨自坐在被披黑紗的馬車里,膝上捧著一顆人頭,那是她深愛者的。
于連身陷囹圄瑪娣兒特到處奔走,她雖不懂于連為什么寧死也不愿向上流社會低頭,卻是真心實意的希望于連生而不是死。如果于連死后也能知道瑪娣兒特一直捧著他的頭顱不放,不知道還會不會說在這世上只有瑞那夫人會為他的死而真心的流淚了!若說瑪娣兒特在這場愛情里輸了,那或許是輸在她的身份地位上了,對于連來說她太高了,對她來說于連太低了,她經常徘徊在要不要愛一個窮小子的問題上,也總是拿她高傲的小姐脾氣去戲弄于連,而于連那強大的自尊也不愿向權貴低頭,愛情在他們之間變的很維妙也很奇怪,以至于到于連死,或許他們都沒能明白愛對他們來說到底是怎樣的一種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