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覺得,“戰略”這個詞你已經非常熟悉了,很多地方都聽過無數次。但是,在很多情況下我們對”戰略“這個詞的理解是很模糊的,甚至是有偏差的。如果讓你現在說說,什么是公司戰略?你可能大概有個感覺,但很難用語言描述出來。
先來看這么一個場景:你有一個好朋友和你說想要創業,想做財富管理相關的業務。你問他:那你的核心戰略是什么啊?于是他開始解釋,說了一大堆之后他總結說:我們的核心戰略就是,為那些有意愿使用財務管理服務的相對富裕的人群,提供一系列綜合的財務管理和增值服務。這就是我們想做的業務。
聽起來是不是好像有點問題?又沒法第一時間說出問題在哪兒?
實際上,這也是我們談到”戰略“這個詞時候最常犯的錯誤。這個錯誤就是,剛才說的這一大串其實并不能算作戰略,因為戰略的本質是——做出選擇。
選擇是什么意思呢?其實就是:你要放棄一些東西。《哈佛商業評論》的一篇文章有一個更精彩的說法,叫做:戰略的相反面也必須是一個戰略。否則的話,你說的東西就不叫戰略。
我們可以把剛才那個例子用這個方法檢驗一下。剛才那位朋友說的是:我們的戰略是,為那些有意愿使用財務管理服務的相對富裕的人群,提供一系列綜合的財務管理和增值服務。那么它的相反的表達應該是:我們要為沒有意愿使用財務管理服務的相對貧窮的人群,提供不那么好的財務管理服務。
這肯定有問題。因為它的相反面并不是一個戰略。
”做出選擇“還有一個表達方法:戰略是”有所為有所不為“。
我們來舉個真實世界的例子。滴打車在創業初期的時候給自己定過一個戰略目標:讓用戶呼叫出租車之后,能5分鐘之內打到車。這就是一個非常好的戰略。為什么好呢?
因為它指示出了整個企業行動的方向,也就是,公司的一切資源、一切努力都要投入到”讓用戶5分鐘之內打到出租車“這個目標至上。換句話說,滴滴在制定這個目標的時候放棄了很多東西,比如:它不去碰所謂專車和快車業務,就專注在出租車上;它也不管用戶的乘車體驗好不好,而是5分鐘內叫到車就行;甚至他也沒想降低什么價格——總之,5分鐘之內叫到車就行。
所以,假設你是滴滴早期團隊的一員。你會發現這個戰略給你的工作帶來了巨大的推動。因為這個戰略一出,整個公司的目標非常明確——讓用戶5分鐘內打到出租車。所以,找來更多的司機和車加入滴滴的網絡很重要、精確地識別用戶的位置很重要、在用車的高峰時間優化車輛的調度也很重要——因為這些都是讓用戶快速上車的關鍵環節。而至于其他的事情,你都不用去浪費時間做了。一個好的戰略目標作用就是這么強大。
很多人可能在平時總說,我要勤奮學習,我要認真工作,這些當然沒錯,但這些都不算戰略層面的選擇。因為按照我們剛才提到的檢驗方法:一個戰略的反面要是另外一種戰略。而什么是呢?”學好英語“可以算是,因為這意味著你放棄了學好寫作、學好演講、學好彈琴等等等等。但這樣,你就可以非常專注地投入時間精力來達成自己的目標,而不是總被分心,受到各種其他的誘惑。有所為有所不為,才是給自己制定戰略的真正秘訣。
我想,這時候可以來回顧兩句經典的話了:一句是——不要用戰術上的勤奮掩蓋你戰略上的懶惰;另一句是——做正確的事,很多時候要比正確地做事重要得多。戰略在英語里的意思可以用effictive來理解,意思是 do the right thing. 戰術則是efficient, 意思是do things rightly.
參考來源:張瀟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