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深秋的早晨,坐在書桌前細細品讀著《寧夏大學報》副刊刊載的徐艷盟寫的《風起葉落》。這篇近千字的短文扣動了我的心。想起當年的我也是迎著秋風踏著故鄉的落葉開始了人生的又一個征程——寧夏大學。那些熟悉的畫面在腦海中不斷浮現,有母親嘮嘮叨叨的叮囑;父親無時無刻的掛念。父親說:“孩子就像是一個風箏,無論飛得多高飛多遠,父母手中的這根線永不撒手,孩子這根線就是父母的牽掛。”
? ? ? ? 任何時候,被人牽掛都是一種幸福。不管你是行走在故鄉,還是跋涉在海角天涯,無論你深處逆境或順境,也無論你富有或貧窮,那根能長能短富有彈性無形的線時刻都連著你的心。于是,冰天雪地里你會感到很溫暖,在狂風暴雨中你有了遮擋,在黑暗中你會看到光明......同樣,牽掛他人也是一種幸福,這說明,你沒有被金錢的銅臭染黑,沒有被世俗的泥潭淹沒,你的心的廣場仍有一塊綠地嫩綠著你、滋潤著你,使你在困難時堅持,在氣餒時振作,在成功時清醒,在自滿時警惕。簡言之,牽掛給人以信念和力量,讓你走向人生的燦爛與輝煌。
? ? ? 《風起葉落》以美麗的情感、清晰的線條詩化的語言,描寫了一位在外求學的游子對故鄉對父母的思念以及父母對孩子的牽掛。這篇文章純純的愛意真實而美麗,讀它,猶如飛翔在充滿善良的蔚藍天空,所見所聞都是美麗的風景。從頭至尾,隨便拾起一個例子,都凝聚著人世間人與人最美好的情感。如文中的這一段話:“思家,念家!在家,我活在幸福的七彩水晶球中,耳旁是父母日常瑣事的嘮叨,眼前是父母為家奔波勞碌的身影”。想起自己在家時常聽父母嘮叨,他們為生計奔波的身影,已深深地印在我的腦海之中。無論我走多遠,都不會忘記,相信這些畫面也深深地印在每一個游子的心中,這些場景已成為游子對故鄉、對父母的牽掛。這種“牽掛的力量”無需別人提醒,更不用別人強迫,它是一種自覺,是一種美好,是一種從內心深處升騰的愛。
? ? ? ?品讀此文,不難看出,文章通過幾個生活片斷細節的描寫,很能抓住讀者。開頭寫我踏上火車時的傷感;緊接著寫母親與我比個子時父親在一旁的傻笑,還有“我”那句“爸—”……濃濃的親情和作者訓實質樸敘述的力量告訴讀者:一家一世界,家是游子心中永遠的故鄉,家是游子內心的牽掛。這種“牽掛的力量”純潔透明,一塵不染,是游子發子內心的聲音。
? ? ? ? ? 文章詩化的語言很耐人尋問,首先,善于描寫。通篇文章的語言猶如一條彎彎曲曲的清泉。例如,"眼前仿佛晃動著母親那依依不舍得雙手,任縷縷鬢絲在秋風中根根飛揚。"、“我是一只丑陋的蛹,而我要讓歲月見證我的蛻變。”文中多采用擬人化的手法以拉近與讀者的距離。其次,引用恰當。文中有多處引用引人入勝,選材貼切恰當。例如,“曾說,家是岸,家是墻,家是靠著的肩膀,當你病了、累了,家是你永遠的心鄉。”、“鴉反哺羔跪乳”等,在文中起到的作用不可忽視。再次,留下意蘊空白。文章結尾處理的相當好,以一棵成長的樹自比,當雨來時,雖然有風起葉落,但是這棵樹是家在無遮攔天空下的陰蔽!“家”(實際上是作者自己)永遠牽掛著那棵樹,樹也緊緊庇蔭著家。結尾不僅照應了文章主題,而且它如同陳年老酒,越品越有滋味兒。我的感受,那是一種在“牽掛的力量”推動下的幸福的滋味吧!
? ? ? ? 就在寫下這些文字時,也許我們的母親已為我準備好了行囊,父親也不時形影不離地叮囑我幾句,看著父母打理行囊忙碌的身影,我們滿心感激卻無言以對,不由得已在心中盤算著下一次歸期,這也許就是牽掛吧,這種力量與生俱來,這個世界因牽掛而存在,因牽掛而溫馨,而所有地球村的人都因牽掛而活著。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秋風又吹了起來,那風涼涼的似是感懷著我們的不舍。瑟瑟的秋風中,一片發黃的白楊樹葉從我眼前飄落,涼鳳吹進我的衣領,身體只是微微顫了一下。在這個蕭瑟的秋天里我們沒有因背井離鄉感到寒冷,因為心中總有一股暖暖的情。盡管有風起葉落,但是風兒無法阻擋我的思念,那就是牽掛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