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寫了一篇稿子《唐晶&賀涵:這年頭,為情所困很丟人嗎?》,投給了其他平臺,今天中午就收到了饒雪漫平臺的過稿郵件,心情還是激動了一下下,畢竟是偶像級別的大V啊。
一切都在向著我想要的方向發展,雖然緩慢,卻一步一步走得很踏實。
01
從去年暑假開始寫文章運營公號到如今,一路走來,心里還是滿了感恩的。
真正開始大量地規律地寫作是從今年年初開始。
起初,報寫作班,入寫作群,保持日更;
緊接著換了新工作,進入新媒體行業,開始內容創作;
工作忙碌,日更變成了每周2更,繼續保持高質量的文字輸出;
后來,開始陸續給大號和其他平臺投稿;
唯一不變的,是我在寫作上對優質原創的執著。
如今,碼字20萬,共計90篇,《發耶》平臺過稿5篇,饒雪漫的平臺過稿2篇;而我的公號也在運營中,更新頻率不高,但勝在穩定。
這樣的成績的確小到可以忽略不計,我也知道算不得什么。但是,我喜歡這樣每天都在進步的自己,我喜歡看著自己在擅長并喜歡的領域里穩步前行。
曾經公司給我做過一個職業測評,我發現自己在職業中最在意的,不是薪酬,不是工作環境,而是成就感。
換句話說,我做一件事,最在意的是要能夠進行自我實現,讓我有進步,覺得自己有價值。這是我在工作中的原動力,更是驅動力。
能在一個正當的年華里,找到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并進入這個領域,我無疑是幸運的,更多的也是注定,因為我主我神暗中的引領。
02
寫作以來,自己會大量閱讀書籍,每天會看很多公號文章,也會追熱門的口碑好劇,這一切都成了我寫作的必備功課。
那些讀過的書,看過的文,追過的劇,都成了我生命里沉淀下來的一部分,變成了文字出現在我的文章里,變成了思想扎根在我的靈魂里。
因為寫作,我整個人也不斷的被更新。
1、更愛思考
每篇文章都有它的主題,有一個中心觀點。所以,我會潛意識的養成不斷思考的習慣。
讀書看文追劇,我都會站在“找素材”角度去挖掘,辯證的看待自己所接收到的一切信息。
生活中,我也習慣性地對某種現象進行解讀和分析,用我已有的認知體系去看待某種現象。
不斷思考,使我的大腦越發活躍。如今我提煉一個觀點,立意一篇文章,比之前更加容易了。即便不是思如泉涌,但起碼不會沒東西寫。
2、邏輯思維更強
寫作不是簡單的文字堆砌,而是要有清晰的脈絡貫穿全文。
無論是我自己的情感文,還是為公司寫的時尚類美妝文,都是要有一個清楚的邏輯線來向讀者闡明一個東西。
寫作,是要有框架和結構的。
從寫作延伸到其他的事情上,無論是演講,還是和同事進行工作對接,或者是做一件事情,我都會下意識的在腦子里列出123,將每一個點都清清楚楚的從腦子里經過。
這種習慣性的邏輯思維能力,就是一個人在工作生活中的方法論,也是一個人做事的指導原則。
感性的人,如果做事有理性做支撐,那樣的感性才能落到實處,潤物細無聲。
3、知識面更廣泛
新媒體行業,每天都在接受最新的前沿訊息,借助網絡,總是能在最快最短的時間里,知道發生了什么,知道正流行著什么,知道大眾的價值觀趨勢在那個方向。
大量的閱讀,書也好,文章也罷,都是一個學習的過程,都是一個裝備自己知識庫的過程,是自我知識體系的一個更新。
很多的影視劇都是反映出社會大眾的痛點,直擊一些扎心的現實問題。這些問題和痛點都會讓我這個人的格局被擴大,使我眼光更長遠,所思所想更廣泛。
4、自我認知,自我梳理
寫作一門孤獨的手藝。
寫作的過程就是一個用文字和自己對話的過程。
在寫作的過程里,我能夠安靜下來,梳理自己凌亂疑惑的內心,引導我更深刻的認識自己,認識人性,并且客觀的去看待世界,也看待周圍的人。
文字是一條渡船,而寫作者就是那個擺渡人。
我寫文章,擺渡他人,也擺渡自己。
總而言之,寫作是個慢思維活動,與快節奏的世界格格不入,卻埋藏著真理。
03
今天看統計數據的時候,我才恍然發現,原來我已經穩扎穩打的寫了20萬字了。
很慚愧,沒有做出什么了不起的事,但對自己問心無愧。
我不是流量的擁護者。叔本華說:“唯有發自心靈深處的作品才能獲得桂冠。”
我更在意寫作價值的體現;
我更在意寫出的作品是我自己真心喜歡,真心想寫的;
我更在意的是用文字來輸出我的靈魂,擺渡彼此,讓讀文章的人能遇見更好的自己,得享更健康更幸福的人生。
這些,是我小小的寫作夢想。
在寫作上走到如今,有這一丟丟的進步,是我的“小確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