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國產現實題材電影《我不是藥神》上映后即刮起刷屏之勢,引發輿論熱議。
病沒治好就吃掉了一套“房子”的錢,一兩年就花光“中低收入家庭”的全部積蓄。電影的故事正觸及到了中國老百姓的痛點,遇到疑難雜癥后,進口藥貴,國產藥弱,但為了治病,又不得不傾家蕩產來吃藥。
簡單而直白的電影的故事感人至深,可現實卻往往復雜而糾結。
近年來,人們癌癥的發病率居高不下,醫藥費用令人咂舌,其中抗癌藥品的費用當屬最貴的支出。比如,治療慢粒白血病的格列衛價格為23500元/盒,一月一盒,一年的吃藥費用就高達28萬,而同樣的一盒格列衛澳洲售價18000元,澳洲醫保價格僅250元,印度抗癌仿制藥更是低至200元。進口抗癌藥貴,國產藥弱,這是當下我們無法忽視的現實。迫于高昂的藥價,無奈之下,人們為了治病救命不得不選擇海外代購進口“救命藥”和仿制藥。
《我不是藥神》的故事情節圍繞海外代購藥品展開,盡管國家藥監局出于用藥安全性考慮,多次提醒老百姓不要海外代購藥品,以免威脅健康。但是一則國內沒藥,國內新藥審批審評時間漫長,新藥國內外上市時間可相差六七年,重癥患者等不到藥;二則國內藥貴,抗癌藥價格昂貴,多數藥品尚未并未納入醫保,而同一藥品國內外價格相差巨大,抗癌仿制藥價格可低至進口藥價格的一半。所以,赴美國、泰國、香港等國家和地區代購藥品大行其道。
由于藥貴,普通百姓紛紛選擇海外代購,但為何藥價如此之貴?
這涉及到制藥公司、醫院、醫保、政府、患者等多方的利益博弈。誠如我們所知,醫藥研發投入巨大,對醫藥公司來說一粒創新藥的研發就是一場豪賭。業內概括為:“第一粒藥生產出來需要10億美元”。如果藥價下降,制藥公司無利可圖,未來或將無藥可用;如果藥價不降,醫保買單,國家財力有限,那其他疾病群體的利益就被擠出,給誰埋單?這也是個難題。
那昂貴的藥品只能由患者自己埋單嗎?
創新藥的專利保護期一般為二十年,專利到期后,仿制藥進入市場,藥價會斷崖式下跌。此外國家在面臨公共健康危機時可強制立法許可仿制藥的生產,仿制藥的價格較原研藥低廉許多。第三,藥品的定價與臨床效果和惠及的人群有關,由國家或醫院可代表患者群體與制藥公司進行藥品價格談判。
看病吃藥是民生大事,民生大事無小事。2016年、2017年,我國已經啟動兩次醫保談判定價,十幾種抗癌靶點藥物通過談判實現大幅降價進入醫保名錄,一些藥品價格甚至被“腰斬”,大量患者都能吃得起。今年(2018年)4月,國家出臺《關于改革完善仿制藥供應保障及使用政策的意見》,提出制定鼓勵仿制的藥品名錄,高質仿制藥進入上市藥品名錄集。5月,“抗癌藥零關稅”新政實施,進一步幫助患者減輕用藥負擔。
我們看到國家改善社會民生的決心和舉措,可未來要做的還有很多。往后的日子里,我們期待能夠優化藥品注冊審批審評制度,加快進口藥、救命藥、仿制藥進入市場的速度;更希望國家可以采取更多有效措施爭取抗癌藥、“救命藥”的更大的降價空間,讓更多患者吃得起進口藥;讓更多的進口“救命藥”、仿制藥盡快納入醫保報銷范疇。
但若想從根本上解決困境,我們需要從根本上創新、提高新藥創新研發能力,推動良性競爭環境形成,生產出高質量的創新藥品和仿制藥品。
看一場電影需要2小時,改變復雜的現實卻需要無法丈量的時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點一滴的改變必會帶來深刻的變革,美好的未來就在前方!
?——讀自《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