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市內有五個石門村,這在全國的行政區劃中,都是一個特例。
五個石門村,各有特色,一個在寧波余姚市陸埠鎮,兩個在奉化區溪口鎮,還有兩個在寧海縣大佳何鎮和力洋鎮。
有意思的是,其中兩個石門村,都是因為村中曾有天然石頭門而名。
五個石門村,方向南轅北轍,不熟悉的人去石門村,如果不仔細確認所屬區域,很可能會搞錯方向!
曾經有一群朋友相約到石門村游玩,到了之后竟然相互找不到,電話之后才知道,兩撥人居然到了不同的石門村。
一撥人到了奉化石門人,另一撥人到了余姚石門村,兩地相較太遠,同游之約因此作罷。
1、余姚市陸埠鎮石門村
余姚市陸埠鎮石門村,因為村內曾有一道天然的石頭門,村莊因此而名石門村。
黃宗羲在《四明山志》中有記載,石門山,“石壁對峙若門,束流于下,劣容一人,叿而過也,門之外有崩湍數十道為水簾,門之內有龍潭。”
從記述中可知,兩內里石壁對峙,形成了天然的石頭門,溪流從門內穿過,石門很窄,勉強能通過一人,門外有數十道湍急的水簾,門內則有龍潭。
那么,這道天然的石門,現在怎么樣呢?
石門村,地處四明山北麓群山環抱的峽谷之中,村民沿溪谷而居,包括石門、下魯、上崗、魯岙、江沿山五個自然村,形成了狹長的山谷村落,自古就是避世隱居之地。
西石線公路沿溪而入,穿村而過,車到盡頭再無路,必須原路返回。
石門不在村口,在村莊的里頭,相當于村莊的一道內門,村民的解釋很有趣,門若在外,就把村莊關住了,在內更好,門內可藏財寶。
上世紀70年代以前,天然的石門景觀一直存在。
遺憾的是,因為修建西石線公路,公路從石門中間通過,天然石門被破壞,僅剩下兩邊被大幅切割的石梁。
眼前所見,再也不是黃宗羲文中所記述的樣子。
原來的石門窄小,僅能供一人通行,現在卻是公路從門內通過,寬敞無阻。
旁邊的標識牌介紹說,石門原來還有橫梁、門頁、門栓,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一道天然的石門奇觀。
現在,只能從黃宗羲的文字中想象曾經的模樣。
過石門兩三百米,可見石井橋,過橋即可見雙瀑雙潭,這就是黃宗羲《四明山志》所記述的,“門之內有龍潭,其潭天成石釜,廣容萬石,瀑布十余丈注之,噌吰若鐘鼓。有雌雄石。”
下潭瀑布從兩石之間傾瀉而下,左右兩石,稱為雌雄石。
陽光之下,水映成虹,因此人們稱之為虹龍雙潭,瀑潭連環,溪水碧綠如玉,清澈透明,林深水涼,遺落深山的勝景,夏日戲水避暑勝地。
世事變遷,空自嘆息。
如果原始的天然石門保留至今,旅游業興盛,石門奇觀,僅容一人通過,必然是每天游客排隊過石門,那場面煞是壯觀。
然而一切都沒有如果,歲月亦不可倒流。
交通攻略:自駕的朋友導航余姚石門村即可,注意奉化也有石門村,不要錯了方向。
公交出行的朋友先到余姚陸埠鎮,轉乘余姚606路公交車可至。
2、奉化區溪口鎮石門村
奉化區溪口鎮石門村,村內并沒有石頭門,村口的牌樓也是近年才建成。
石門村之名,緣于村民毛氏人家的起源地。
石門村人多姓毛,毛氏始祖原居于浙江省衢州市江山市石門鎮一帶,這一帶在南北朝時期就有毛氏聚居,當時名稱叫石門。
唐朝滅亡后,進入了五代十國的紛亂時期,后唐時期,衢州毛仁鏘考中了進士,后來出任明州知州。
毛仁鏘的第三子毛旭,隨父來明州,游覽了奉化班溪一帶,感嘆這一帶山清水秀,環境宜人,遂定居于此。
北宋初年,毛旭將定居之地取名為“石門”,意在教育后人不忘祖根在衢州石門。
這就是石門之名的得來之由,石門村內無石門。
村口祠堂的清代對聯,道出了石門的來源與根基:宋室開基八百年,江山衍脈三千里。
毛旭為石門村毛氏始祖,至今一千多年,遂成大村落。
坐臥于山岙中的石門村,小溪穿村而過,兩側古宅鱗次櫛比,溪上小橋連連。
小橋、流水、人家,漸行漸遠的鄉愁,一觸即發,何處是故鄉!
流連村中,民居皆依山面溪而建,青磚、灰瓦、木雕、牌匾、古井、小巷,每一座古宅,都有傳說與故事,“大夫第”、“登科”等匾額無不彰顯著石門村曾經的榮耀。
游覽石門村,可以與巖頭村連線旅游。
巖頭村民也是多姓毛,是從石門毛氏分支而去。明洪武三年,即公元1370年,石門毛氏十四孫毛宣義移居巖頭,成為巖頭村始遷祖,至今已至今六百多年,也成了大村落。
1882年11月9日,巖頭村中毛鼎和家中,誕生一女,取名毛福梅。
毛福梅后來成為了蔣介石的原配夫人,巖頭村,因此成為了蔣經國的外婆家。
村中還出過毛邦初、毛瀛初、毛懋卿、毛景彪、毛圣棟、毛思誠等民國將軍,被稱為“民國將軍第一村”,是一座研究民國歷史的“活化石”。
石門村交通攻略:
自駕,導航溪口鎮石門村即可(注意,溪口鎮還有一個下文要講的石門村,同一個鎮內,兩個石門村,別弄錯)。
公交,從寧波火車站,乘坐987路或988路公交車,至公交溪口站,轉乘奉化576、或576-1、576-2路公交車,可至石門村。
3、奉化區溪口鎮石敏村石門自然村
寧波的三江水系中,有一條風光迤邐的溪流,名叫明溪,既是奉化江之源,也是甬江之源。
明溪原名晦溪,發源于浙江省紹興市嵊州市北漳鎮彥坑村一帶。
明溪一路迤邐婉轉,形成了明溪九曲勝景,分別為:一曲彥坑,二曲壺潭,三曲明溪,四曲敏坑,五曲石門,六曲葛竹,七曲駐嶺,八曲斑竹,九曲大晦。
明溪與剡溪相匯于溪口鎮公棠村,出溪口后稱剡江,剡江與縣江相匯后稱為奉化江,奉化江與姚江相匯后稱甬江,奔流向海。
明溪九曲中的五曲石門,就是奉化區溪口鎮石敏村的石門自然村。
石門村,和余姚市陸埠鎮石門村一樣,也是因為曾有一道天然的石頭門,因此而名石門村。
從溪口鎮沿董東線公路進山,一路山環水繞,將要進入石門村時,溪溪兩側的山體向溪中延伸,呈逐漸合攏趨勢,在將合未合的隘口,就形成了石門,溪水從石門中穿過。
過了一道門,又是兩邊山勢向溪中合攏,又是一道石門。
連續兩道石門,形成了難得一見的自然景觀。
《奉化地名志》記載:村前巖石壁立如門,故名石門。
遺憾的是,我們現在看到的石門,也不是曾經的樣子。
村民回憶,原來的石門,窄而壁立,巍峨對峙,是大自然的一道奇觀。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之交,修建董東線公路時,公路從石門中穿過,石門被大幅切割,原始的自然風貌已經大為改變,曾經的石門氣勢,僅供想象了。
兩個石門村的天然石門,都是因為修建公路而改變。
今日所見之景物,未來又是何般模樣。
所見皆有緣!珍惜所見!
石門村,東有連環大石門,村西有溪中小石門,相得益彰,石門之名,名不虛傳。
溪繞村前過,依山傍水,溪水潺潺,水草豐茂,溪石平坦,在水一方的詩情畫意,油然而生。
綠草蒼蒼,白霧茫茫。
有位佳人,在水一方。
地處深山峽谷的石門村,先后經歷三地管轄。
石門村原屬紹興府嵊縣管轄,曾設鄉制晦溪鄉。
1931年,因為蔣介石的外婆家在相鄰的葛竹村,晦溪鄉劃屬奉化縣管轄。
1956年,晦溪鄉和駐嶺鄉合并為葛竹鄉,1960年,葛竹鄉劃屬余姚縣管轄。
1983年,葛竹鄉重新劃回奉化管轄,改稱斑竹鄉。2001年,斑竹鄉撤銷,并入溪口鎮。
一個鎮內有兩個石門村,名字相同,方向卻南轅北轍,不熟悉的人去石門村,很容易方向搞錯!
很納悶,溪口人如何區別稱呼兩個石門村。比如,開會時,主持人宣布,下面請石門村書記發言,兩個石門村的書記會不會都站起來。
2004年,石門村與上游的敏坑村,合并為石敏村,明溪畔的石門村成了石敏村的一個自然村,終于有了區別。
明溪石門村交通攻略:
自駕,導航溪口鎮石敏村即可。
公交,從寧波火車站,乘坐987路或988路公交車,至公交溪口站,轉乘奉化572路公交車,終點站為壺潭村,途經石敏村,可以沿明溪九曲,任意游覽。
4、寧海縣大佳何鎮石門村
寧海縣大佳何鎮石門村,地處著名的蓋蒼山西麓,發源于蓋蒼山的溪流,自西向東,穿村而過,匯入象山港尾。
石門村內并無石門,包括潘岙、外袁、里袁自然村,從大佳何鎮,經過葛家村,就可以來到石門村,可望蓋蒼山風車轉動,但是車到岙底再無路,必須原路返回。
5、寧海縣力洋鎮石門村
寧海縣力洋鎮石門村,地處著名的蓋蒼山南麓,在村內也可以看到蓋蒼山上風車轉動,但是車到岙底再無路,也必須原路返回。
蓋蒼山,亦稱為東海云頂,33座風機點綴于群峰之巔,美麗的風景線,是寧波八條風車公路之一。
蓋蒼山上山的公路只有一條,從力洋鎮,經力洋水庫、力洋孔村,桃花溪,盤山而下,然后原路下山,但是東南西北卻有多條步道可以登山而上。
從石門村,經嶺峧村,可以登山而上蓋蒼山。
寧波五個石門村,各有特色,去過哪一個?
最喜哪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