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家被北京文科高考狀元熊軒昂的話刷屏了。他接受采訪時說自己生在北京中產階級家庭,在教育和資源上享有得天獨厚的條件,是很多外地孩子或者農村孩子得不到的。
不愧為高考狀元,看問題如此通透深入,這段話雖然“殘忍”了點,但卻無力反駁。
寒門,指貧寒微賤的家庭。語出《晉書·劉毅傳》:“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
寒門不僅在家庭條件上無法與富裕家庭相提并論,更重要的是在資源、眼界、思維、見識上的貧瘠,使得寒門子女更難“走出去”。
一個人的性格大多決定于成長的環境。父母的言傳身教,孩子成長的環境,對于一個人的一生太重要了。你從小給孩子什么樣的環境,孩子的視野大多就在那個環境里。
不得不承認,進入社會的第一步,往往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的就是家庭背景。條條大路通羅馬,可有些人就生在了羅馬。可能從起跑線上寒門的孩子就輸了一大截。
寒門父母首先在思維上更為保守,長期的貧窮和缺乏安全感使得他們更加渴望穩定的生活。冒險對他們而言成本太高。這也是為什么三線城市或小城鎮的父母總是苦言相勸孩子去考公務員或事業單位,對他們而言,穩定就是最好的。由于眼界的限制,使得寒門子女更難走出去。
十幾年的學習生涯最為關鍵的是——知識儲備與思維。一個人最后能否成功,格局一定是重要因素。學習真正的目的在于建立良好的思維習慣,而不是學習得了多少分,上了那個學校。富裕家庭的父母可以給子女提供豐富的人脈和優質的資源,這些是寒門父母無法給予的。
寒門父母也分為兩種,一種是辛苦打拼一輩子的勤勞樸實的父母,還有一種是懶惰貪婪、自我放棄式的父母。
這類自我放棄式的父母最愛對孩子說:“我們這輩子就這樣了,以后都要指望你啦。我們把你養這么大不容易,以后你要好好報答我們!”
我小時候住的是平房,周邊的街坊鄰居不乏這類父母,一輩子混吃等死,三十幾歲就天天搓麻將,你要問他們對孩子的教育?不存在的。他們最常說的是“孩子在學校有老師教,我們能讓他吃飽穿暖還不夠了?”
對這類寒門父母而言,吃飽穿暖已是頭等大事,孩子就該感恩戴德了。他們根本不懂教育為何物,自身的懶惰貪婪又會影響孩子的發展,自己年輕時不去拼不去闖,混了一輩子,生了個孩子就妄想可以解救自己于水深火熱,將所有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這樣的寒門又何以出貴子?
家庭優越的孩子比較不惜財,所以更能放得開,相對性格也開朗一些。而家庭普通的孩子大多對金錢更為敏感,家庭環境的影響使他們對金錢會計算地比較清楚。這種計算對他們的家庭而言是好事,比較節省,但是對個人發展,交友,人生態度是一個很大的思維限制,往往會跟隨他們一輩子。
生在寒門,不是不幸,父母的思維眼界會決定孩子最終能否走出去,父母要將自己活成一個榜樣,以身作則,告誡孩子努力的同時,自己也在努力。所謂的“富養“、“窮養”,并不完全指家庭條件,父母向孩子灌輸的思想才是最為關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