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人子女有一種難以擺脫的煎熬叫做父母的嘮叨。比嘮叨更可怕的是嘮叨的同時還翻舊賬,比翻舊賬更可怕的是不分場合地嘮叨,因為他們覺得孩子是親人不需要被尊重,他們也不知道罵人不揭短!
你沒按我的想法來做事,嘮叨!
我心里有委屈,你還不聽話,我會更委屈地嘮叨!
我是為你好,嘮叨!
在我眼里你永遠(yuǎn)是個什么都不會做的孩子,嘮叨!
記得我有個朋友發(fā)朋友圈大意是說婆婆是個很不錯的人,只有一個毛病就是有點嘮叨。然后她老公在底下回復(fù):何止一點!
看來絕大多數(shù)人都深受嘮叨的迫害,而且來自最親的人的嘮叨,你還不能不聽,否則會被道德綁架為不孝、翅膀硬了……
為什么我們那么害怕父母的嘮叨?
因為那種嘮叨是用她并不豐富的社會經(jīng)驗去指點你的為人處世,用她并不高明的想法來指導(dǎo)你的決策,甚至都能讓你懷疑自己是不是個智障啊,怎么在她眼里什么都不懂,非得靠長輩反復(fù)提醒。
然而,我們身邊很多人,又何嘗不是在重蹈父母的覆轍,把這種可怕的嘮叨用在了自己的孩子身上。
好吧,我又要開始從心理學(xué)的角度來分析這種行為了。先講個故事給大家聽吧!
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有一次在教堂聽牧師演講。最初,他覺得牧師講得很好,使人感動,準(zhǔn)備捐款。但過了10分鐘,牧師還沒有講完,他有些不耐煩了,決定只捐一些零錢。又過了10分鐘,牧師還沒有講完,于是他決定1分錢也不捐。等到牧師終于結(jié)束了冗長的演講后,馬克·吐溫不僅未捐錢,還從盤子里偷了2元錢。
這種因刺激過多、過強(qiáng)和作用時間過久而引起心理極不耐煩或反抗的心理現(xiàn)象,被稱之為“超限效應(yīng)”。
結(jié)合到家庭教育上是指父母一次、兩次、三次……重復(fù)對一件事作同樣的批評,孩子會從內(nèi)疚不安到不耐煩乃至反感討厭,產(chǎn)生“我偏要這樣”的反抗心理和行為。
有的人會說,那我不嘮叨,說一遍不管用啊?那請問,你說十遍后管用了嗎?還不是最終靠武力或者火氣等專制手段讓人家孩子屈服的,哼!
所以,根本原因不在于你說了幾遍,而在于如何說孩子才會聽?
當(dāng)然如果你非要再次批評,請不要簡單地重復(fù),要換個角度、換種說法。這樣,孩子才不會覺得同樣的錯誤被“揪住不放”,厭煩、逆反心理也會隨之減低。
你根本不知道你的嘮叨有多可怕:
給孩子帶來壓力
遇到一個你做啥事她都愛嘮叨的母親,孩子會感到很壓抑,甚至得抑郁,或超級不自信。你想想,當(dāng)孩子畫畫時,你說這樣畫不對,應(yīng)該怎樣怎樣。
當(dāng)孩子做錯事情時,你會說,看吧,早就跟你說怎么怎么,你非得不聽,結(jié)果怎么怎么了吧,吧啦吧啦開始了。
當(dāng)孩子生病時,人家已經(jīng)夠難受了,你還在那里說,這下好啦,病了吧?難受吧?早就跟你說要多喝水,干嘛不喝呢?吧啦吧啦……
如果是你,活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壓抑不?崩潰不?想自殺而不能不?
一個愛嘮叨的人,給別人帶來的是每天特別不順,感覺心臟永遠(yuǎn)是擰著的,胸永遠(yuǎn)是堵著的。
滿滿的負(fù)能量
老娘我多不容易啊,一個人辛辛苦苦十月懷胎,生你的時候差點沒見了閻王爺,好不容易一把屎一把尿把你拉扯大了,你還不聽話。你說你那個爸,管過啥啊,除了會掙倆錢,家里的燈泡他換過沒?還有你奶奶,整天就知道氣我……
這樣的媽媽,是不是負(fù)能量爆棚呢?就算再辛苦,再不易,讓人也同情不起來了,如果是祥林嫂在我們跟前倒苦水,咱尚且可以走開,咱媽都這么傷心了,咱得忍著聽完吧!
可聽完后絕對賊難受!因為壞情緒是會傳染的啊,而你呢?有沒有把這樣的壞情緒傳染給孩子呢?如果有,那趕緊改正吧!
給孩子負(fù)面暗示
你看人家那個誰誰誰,不但學(xué)習(xí)好,回家還幫他媽干活,我怎么就養(yǎng)了你這么個沒出息的東西,吧啦吧啦……
孩子在4歲左右的時候,最需要得到父母的肯定、贊美和認(rèn)同。他很在意父母眼中的自己,而天天生活在你的“負(fù)強(qiáng)化”里,孩子只會往你最不想看到的樣子上面去發(fā)展。
那么問題來了,既然嘮叨不好,那怎么改正呢?
辦法就是管住自己的嘴!閉嘴!實在忍不住想嘮叨時,要告訴孩子或?qū)Ψ剑矣忠獓Z叨了啊,滿足下我的口欲期。通過這種不斷地把潛意識意識化的辦法,來提醒自己,以后盡量少嘮叨。
對!其實就這么簡單,然而看似簡單,又有幾個人能做到,能改變呢?
我們?yōu)槿烁改福梢詾榱撕⒆尤ニ溃珔s很少有人肯為孩子改掉那些頑固不化的缺點。
看來改變比死都難!但若你能真正改變,帶給家人和孩子的確是更多的美好,那么為什么不試著改變一下,萬一成功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