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期作業寫了一個無厘頭的電影大綱后,臉皮厚了、膽子也大了。第三期作業是寫教程,腦子里萌發兒時插秧的景象,可能大多數人也不一定了解其中要領,就這么定了,寫寫人工插秧教程。
一、背景
插秧,是江南水稻種植的其中一道工序,有人會質疑,不是有播種機、插秧機嗎?機器轟隆隆地開過去,秧苗就插好啦。不!不!不!北方一馬平川,土地平坦而規則,適合機械化操作,比如種植小麥等。南方少數平坦的地勢也可以普及機械化種植,但江南多數為丘陵地區,田地都是順著山間地勢的梯田,不僅面積不大,形狀也不規則,無法普及機械化耕種,只能人工栽種。一塊塊梯田,就像大自然中一本碩大的作文本,插秧,就像在作文本上一個字一個字寫一樣,得一株一株地插,農民們就用這樣的方式“書寫”他們春天的故事。
二、配合工作
1、一塊或若干塊已經翻松土的梯田。一般是頭年冬天就蓄水泡軟的水田,翻土后用農具整平,水稻喜水,需要蓄上一些水,以水面高出泥土約1至2公分為宜,撒上肥料。
2、秧苗若干。拔秧苗時,大株秧苗單獨一株一株地拔,小株秧苗2至3根一起拔,將秧苗的根部泥土洗凈,以雙手能掐住為準,一把一把地用稻草扎好。人工挑到需插秧的梯田中,均勻撒在田中,一邊插秧時取用。
3、好腰桿一副。
4、高幫雨靴一雙(初學者在泥土淺、螞蝗[螞蝗:一種吸血的寄生蟲]多的田地可用)、雨衣、蓑衣(棕樹葉絲做的雨衣)和斗笠(斗笠:戴在頭上,形如清朝官帽,約為其2倍大的防雨防曬工具)備用。
5、水杯一個、零食若干。
三、操作方式
1、推進順序。梯田一般為長條形狀,任意選其中一端進入,自此端倒退著直至另一端結束,讓已插好的秧苗在插秧者的正前方,倒退方式可避免已插好的秧苗被踩壞。
2、準備工作。褲腿卷至膝蓋以上位置,避免泥土和水打濕褲腿,插秧時,屬乍暖還寒的時節,打濕上午褲腿黏在腿上,容易受寒。若下雨,則還需要身披雨衣、頭戴斗笠,若太陽太大,則僅戴斗笠防曬。若泥土淺而且螞蝗多,則可穿上高幫雨靴防護。
3、步驟、要求及注意事項。
第1步:踩入田中,雙腳與肩同寬,以保證能站穩。泥土的吸附力讓腳步移動變得費力,姿勢不當容易摔倒。
第2步:持續保持彎腰姿勢,左手輕握秧苗。秧苗多少以左手能輕松握住,大拇指能靈活撥動為準。
第3步:與擇菜動作類似,右手負責插秧的動作,右手在左手中取合適秧苗。要注意的是,一般發育較好的秧苗,和花苗一樣有多股多葉,這樣的單取一株。發育不好的秧苗是單股少葉,則取2至3株,右手取株時,左手大拇指配合撥動,幫助取用,以加快取秧苗的速度。
第4步:彎腰的基礎上進一步俯身,右手捏住秧苗插入泥土中。
該動作要注意4點:①彎腰時膝蓋盡量不彎曲,以免重心不穩而摔跤;
②除長時間彎腰需要短暫休息外,忌用蹲馬步式站立,這姿勢容易摔跤不說,雙手手肘自然會撐在雙膝位置,插秧的頻率變慢,效率變低;
③需要重點強調的是右手捏秧苗的動作,這是最關鍵的要點也是初學者最易犯錯的動作。初學者一般會用右手五個指頭捉住秧苗并插進泥土中,五個指頭如中空的拳頭捅進泥土,手指擠開了泥土,秧苗像被栽進了一個空腔中,秧苗的根與泥土的接觸面大大減少,泥土無法吸住根。加上,隨著動作的完成,手提起時還帶起水流的波動,在水波與浮力的共同作用下,秧苗很快便完全浮在水面,通常需要二次補栽。這樣插秧是失敗的方式,五個手指頭捏秧苗也形象地被農家人笑稱為“五爪虎”,是初學者最典型的錯誤動作。
正確的做法是:右手大拇指、食指和中指捉好秧苗,其余兩個手指彎曲,手槍狀將秧苗插入泥土中,可能,用“楔”字更為貼切。速度越快越好,越快,對泥土的干擾越小,泥土恢復原狀時,對秧苗根部的吸附力越強。深度以秧苗根部被泥土包圍為準。
第5步:類似“弓”字形線路移動。符合右手為主原則,起頭時,單行從左自右直線推進,配合右手插秧進度,雙腳交叉邁步水平移動至梯田邊端,接著再單行從右自左直線推進。秧苗須有足夠的空間,比如光照、除蟲要求等,秧苗間距為10公分,行距為12至15公分為宜。如此循環。
值得注意的是,移動時,雙腳跨度應適中,跨度大了易重心不穩致摔倒,跨度小留下的腳印就多,折回時,插秧遇見腳印坑的幾率就大,需要再費力撥土填坑秧苗才插得穩,一定程度影響了插秧的效率。插秧的速度決定了移步的頻率。這個移步的頻率我且用老家一句俗話來解釋:“叫花子聽鑼響,螞蝗聽水響。”大致意思是,那個只為填報肚皮而乞討的年代,誰家打鑼必定有宴席,剩飯菜多,叫花子去了能吃一頓好的。插秧時,腳在田中移步時,有水響動,也會招來螞蝗,要是插秧速度太慢,移步頻率太低,腳在同一點停留的時間就長,被螞蝗叮咬的幾率就大大增加。
還記得,初中一年級,中學離家不遠,春耕農忙的時候,很多同學自告奮勇到我家幫忙插秧。我家田里浩浩蕩蕩地十幾人,偌大的幾塊田沒兩下就被插滿了。多數對插秧動作不得要領,有“五爪虎”,也有腳印坑邊栽種不穩的。因此,母親又花了很多時間補栽秧苗。
按照以上5個步驟不斷循環,則可一株一株地插好秧苗,直至規定任務完成為止。若感覺渴了、餓了,可中途上岸短暫休息片刻補給能量。
第六步:工作中斷或完畢時,須緩慢直腰。插秧,除了螞蝗叮咬,最難受的就是直腰,因為一直保持彎腰狀態,等忙完的時候,整個后背就好像背上了一個十字架一般難受,動作變得十分機械,腰桿一下子一般無法突然直起。這時,需要放緩動作,慢慢直腰,以免突然起身和直腰導致暈倒。
第七步:上田埂,找一處干凈水源洗凈雙腳,若未穿雨靴,順帶檢查雙腿是否被螞蝗叮咬。若有,千萬不要心慌,切忌胡亂抓住這條軟體動物撕扯,弄得不好它的吸盤就留在了腿上的傷口里,容易造成傷口感染。正確的做法是,輕拍叮咬部位,螞蝗的吸盤就自行脫落。然后擠掉叮咬處的淤血,稍微按壓一下便可止血,有條件的情況下消毒處理。一般不做處理。
記憶中,我的舅媽是插秧能手,那時我就喜歡和她一起插秧,我們喜歡玩一個接龍游戲。我們兩人把田豎向分成三等份,我年紀小負責一份,她負責兩份,我單行從左自右插秧過去,她從右自左單行插秧過來,兩人從兩邊向中間靠攏,在分界點碰頭接上后,兩人就都退一步,另起一行,兩人再單行向兩邊反向插秧,如此反復。若碰頭時,她已比我多了兩行,她就會在我腿肚上輕輕拍打一下說:“小姑娘,加油啊!”大人教的要點加上這樣的實際操作,我插秧效率提升很快,得到大人們不少夸獎。不過,我最初的用意不是為了得到夸獎,而是想提高效率避免被駭人的螞蝗叮咬,讀書參加工作后,我很多年沒再插過秧,但偶爾還會做一個被螞蝗叮咬的夢,夢里,螞蝗軟軟地就要完全鉆進我的腿里了,我急得直跳腳。可見,我對螞蝗的害怕程度。
不知教程是否解開知情的魔咒。個人認為,人工插秧,效率非常重要,教程中說過,插秧時,幾乎全程彎腰,這個動作是很不舒服的動作。而同樣彎著腰的時間,動作規范、手腳麻利的人,就能更好更快地完成任務,又沒有那么累。
怎么樣?你學會了嗎?要不,今年你就跟我回家插秧吧?我一定請你吃老家的柴火臘肉,小炒臘肉、清蒸臘肉、樅樹菌臘肉湯鍋、干蕨菜臘肉干鍋,隨你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