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類文本最大的文體特點我覺得正在于其實用性。也就是說,它主要是為傳達信息。我們為什么要閱讀一篇新聞?為什么要閱讀一篇科普文章?大家想想看。不就是要從中獲取我們想要的一些信息。
那么,我們語文課在實用類文本的閱讀教學中最主要的就是要教給學生怎么閱讀這類文章,具體說就是怎么快速準確獲取信息。所以,我們研讀的這本書,在實用類文章教學內容的確定上,提的第一點要求就是要從“實用性”出發選擇教學內容。那么,教會學生如何把握或篩選信息就應該是我們這塊教學的一大方面。比如《鯨》,學生應該怎么把握或者說概括內容要點?找主干句,就是閱讀這類文章的一大路徑,這類使用文章往往有主干句提示內容要點。
1.其實還有比象大得多的動物,那就是鯨。 2.其實它不屬于魚類,而是哺乳動物。? ? ? ? ? 3.鯨的身子這么大,它們吃什么呢?? ? ? ? ? ? 4.鯨用肺呼吸,也說明它不屬于魚類? ? ? ? ? ? ? 5.鯨每天都要睡覺。? ? ? ? ? ? ? ? ? ? ? ? ? ? ? ? ? ? ? ? ? 6.鯨是胎生的。
讓學生去找去畫啊。《蘇州園林》也是這樣。當然比到小學的《鯨》要復雜一些,它的主干句有的在段首,有的在段尾,有的在中間,需要辨析。這正是要學生積累語文經驗的契機啊。學生找的有錯的時候,正好讓學生辨析為什么不是這一句,而是另一句?它們在段中和其他各句是什么關系?
當然要根據“這一篇”的特點,像《琥珀》這篇有童話味道的科普小品文吧。這篇主要在講一個故事,主要的不是在傳達信息,所以按實用類文體來處理勉為其難。課后的問題設置得很好,琥珀形成的條件有哪些?這就是指向信息的提取、篩選。第二個問題是文章中哪些是實在的,哪些是想像的? ——這不正是這篇文章表達特點嗎?那么改寫一段文字,換成平實說明如何?讓學生體會本文的形象性,趣味性。顯然,一個是讓學生鬧明白琥珀形成的過程和條件。一個是作者如何展開合理的想像。我們常說要用課文教,而不是教課文。那么就這篇而言,用課文教什么?這篇故事的時間順序,有很多時間詞提示,很好找,不是教學的難點。那么教學的難點,實際上就是學生閱讀最困難的地方在哪?王榮生教授說,閱讀就是一篇文本應該要學生讀出什么,從哪些地方能讓學生讀出這些。顯然,一個是讓學生鬧明白琥珀形成的過程和條件。一個是作者如何展開合理的想像。這兩點應該是學生應該學會的吧。那么,這兩點學生學習的困難又應該在哪兒?有人說,一篇文章可以教學的點很多,我們究竟用其教什么?要教這篇文本最獨到最核心的教學點,就是過了這個村沒這個店的點。語言的準確、生動當然也可以是本文的一大教學點。假如就確定這三個教學點,或者說教學目標。那么,我們該如何達成這些目標?
教學重點:1.理解課文內容,認識琥珀形成的過程和必要條件,了解這塊琥珀的特點和價值。——事實上林老師這個教學目標認識還是不明確,不是了解琥珀形成的知識,而是如何讓學生讀出這些東西。2.瀏覽1-14自然段,選擇這塊琥珀的形成條件。出示多項選擇題:A.夏天;B.天氣炎熱的夏天;C.有蜘蛛和蒼蠅;D.松樹分泌松脂;E.松脂源源不斷地從松樹上滴下來;F.琥珀被海水淹沒;G.需要很長時間;H.滄海桑田的變化。3.默讀15-20自然段,用簡單的話概況琥珀的發現過程。相對很多老師只有知識內容的呈現而言,這是很好的。這個學習活動設計還可以改進。先有松脂,再有蒼蠅蜘蛛,然后是松脂正好滴到蒼蠅蜘蛛上,形成松脂球,最后是海水淹沒,埋進沙里,經過漫長時間,形成化石。所以,讓學生提取這些信息還是蠻困難的,形成松脂球,和形成化石是兩個階段,各自離不開哪些條件? 我們必須了解學生,把握學生學習的困難,然后針對性地設置幫助、引領學生學習的活動。 我想林老師的選擇題設置,需要在學生梳理琥珀形成過程之后。否則學生可能不能很好的判斷。而這需要學生按時間順序先梳理文章內容。所以,我們說諸教學環節應該是有邏輯地展開。課文實際上三個部分,松脂球形成,化石形成,琥珀被發現。要設計預習題,看學生的答題情況,以此了解學生的閱讀現狀,確定教學起點以及重難點。
教學,不是老師教,學生學(聽),而是老師教學生學,是學生學,我們在他們困難的時候,給與引導、幫助。 對于閱讀課而言,我們更多的要幫助學生學生補充語文經驗。
比如按時間順序看,先后發生過哪些時間?這就是給學生一個抓手,一個引子,幫助學生梳理要點。有人說:“在文中,作者運用了大量豐富合理的想象,來向我們介紹這塊琥珀。”你同意這個觀點嗎?同意或不同意的話,你能否從文中找出相關的詞句來證明?請同學們先自己在文中找出相關證據,然后在小組中交流討論。這個第二個教學重點的活動設計,想像合理與否的根據在哪里?實際上,要區別現在看到的琥珀的樣子,這是實際存在的,然后根據這個具體的樣子來展開想像。也就是說,琥珀能看到的樣子是怎樣的,前后文照應的地方在哪里?哪些是作者想像的?這些想像為什么是合理的?也就是說還要給學生一個閱讀的路徑。這里學生未必就能像我們期待的那樣,能夠狠輕松地意識到這些想像是怎么合理的?那么,在這個閱讀辨析的基礎上,再讓學生想像還有其他什么可能的情形,也就順理成章了。林老師后面活動三、活動四的設計顯然很好。當然,林老師沒有設計語言準確生動這一塊。兩只小蟲都淹沒在老松脂的黃色淚珠里。? 改寫成兩只小蟲都包裹在老松脂的黃色汁液里,怎么樣?是科學小品文,正體現在故事的趣味性上。淚珠是透明的,只說黃色粘液,就沒有突出它的透明性,而這跟后文說琥珀透明,里面的東西看得很清楚聯系緊密。淹沒突出的是吞沒了蜘蛛蒼蠅的生命。
錢夢龍先生《死海不死》主要教趣味性,程翔教《中國石拱橋》,主要教語言的準確性。這些都是根據文本的特點,來確定教學內容。
我們教新聞,可以讓學生把握導語、主體、結語、背景等,也可以根據不同受眾需求,讓學生篩選不同方面的信息。我們教新聞,可以讓學生把握導語、主體、結語、背景等,也可以根據不同受眾需求,讓學生篩選不同方面的信息。播報新聞,恐怕只能讓學生感知內容,而后面的審稿,則是對新聞閱讀著眼點的具體訓練。從這個活動設計也可以看出,我們要注重創設學習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激發學生閱讀和思考。就是讀新聞,你該看哪些地方。
教學設計就是解決兩個問題,一個是教學內容的確定,一個是教學形式:教學環節和教學活動。教學內容的確定是首要的,教學目標明確是前提。很多時候我們做不到。確定教學內容要根據文本特點,更得根據學情。而后者是我們常常忽略的。教學流程的安排,就是要組織學習活動來實現教學目標,這些活動按怎樣的臺階來進行,學習活動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學習困難,要能有效幫助學生充分展開學習。
實用類文本閱讀教學就要抓住其實用性,著眼其實用性,教給學生實用類文章的閱讀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