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是一本書,活著的每一天,都是在書寫著屬于自己的故事,或跌巖起伏、或平平淡淡、或驚天動地、或默默無聞……形形色色,各不相同。
好的故事,結局總是相近的,就像白雪公主歷盡苦難,終于遇上王子從此過上幸福快樂的日子一樣。不好的故事,各有各的不幸,或抱怨命運不公、時運不濟,或怨天尤人、懶散墮落等等。
我喜歡聽故事,除雞湯之外,一是自我認知清晰,我不認為自己會有那么大的毅力和勇氣支撐我堅持下去。二是故事主人公是陌生人,離我太過遙遠,不足以引起共鳴。三是我覺得但凡是雞湯,都不乏添油加醋,真實性有待考證。
我喜歡聽身邊人的故事,一個個小人物的他述或自述,那些生活里的大多數,那么真實、貼切、觸手可及。聽著他們的娓娓道來,開心也好,悲傷也罷,心跳的頻率是相同的,能感受到彼此的真情實感,也會為之動容,感同身受。
01
小時候,村里有對模范夫妻,結婚數年感情一直很好,一雙兒女生的乖巧俊俏,夫妻倆為人熱心和善,在村里口碑甚好。后來,妻子因突發疾病不幸去世,丈夫悲痛欲絕。念在孩子年幼,一個人又當爹又當媽,含辛茹苦拉扯兩個孩子長大。有人多次提出給他介紹對象,可以幫他減輕一些負擔,都被他婉言相拒了,他總笑著說不急,等孩子大點再考慮這個事。大家知道,他是忘不了妻子,也怕后娘會對孩子不好。
孩子大了,各自成了家,大家笑著說他終于盼到頭了,可以喘口氣,歇一歇,享享福了。他也笑著回應:是,可以松口氣了。無奈,天不如人愿,兒媳婦是個刺頭。惹不起躲得起,他搬出來住到別人家的空房子里,依舊躲不過兒媳婦的各種找茬。索性跟著朋友一起南下打工,眼不見為凈。出門工作兩年多,兒子兒媳一個電話沒有打過,回家帶著打工省吃儉用的三萬塊錢,兒子女兒各一半,被兒媳知道了,又是一通大罵,鬧得沸沸揚揚,人盡皆知。他委屈,可是又找不到一個可以訴說的人,一個人坐在水庫邊抹眼淚,一時想不通,跳了進去……尸體在幾天后浮到水面被漁民發現報了警,家人方知老人不在了……
故事是媽媽講給我聽的。故事主人公無疑是不幸的,可這不幸是誰造成的?很多人會說是不孝的兒媳,要我說,不全是,客觀地說,彼此都有責任。中國的父母都有一種養兒防老的執念,總想著好不好都是自己的兒子兒媳,等自己老了還指著他們養老送終,所以竭盡所能、無限制地對他們付出,導致兒女把父母所做的一切都當成理所應當,一手釀成大錯,到頭來責怪兒女不孝的也是父母。
我總是在想,生活中類似這樣的事件比比皆是,為何后輩父母不汲取教訓,還在重蹈覆轍?兒孫自有兒孫福,放下執念,解脫了自己,也釋放了兒女,讓他們自由發展,福難有命,冥冥之中自有造化安排,豈是父母能控制得了的。放平心態,過好自己的小日子,樂的輕松自在,何嘗不是對自己、對兒女的負責,不好嗎?
02
婆婆性格很要強。以前家里很窮,父親早逝,母親癱瘓在床,婆婆作為家里最大的孩子,十三歲就撐起了整個家的重擔。后來相親認識了公公,為了照顧家里,早早就結婚生子了。公公性格安逸懶散,沒有想法。婆婆也從不指望他幫忙,各自做自己的事情。剛結婚前幾年,家里一貧如洗,婆婆背上背一個,手里牽一個,開著小三輪車賣過菜、賣過豆腐、走街串巷賣小飾品、賣菜籽……能掙錢的東西都賣,什么掙錢賣什么。婆婆說,那時候窮怕了,一心只想掙錢,天天起早貪黑,通宵也經常,但從不覺得苦累。
九幾年,有點積蓄了,婆婆想開個店做生意,不用東奔西跑穩定點,公公卻極力反對,說婆婆瞎鬧。婆婆不管,東拼西湊了幾萬塊,開始裝修買材料,卻在家里抽屜底端看到公公私藏的兩萬多塊錢。婆婆合上抽屜,沒有質問,沒有吵架,只是更加堅定了自己要把生意做起來的決心。后來,婆婆憑借這個店,養活一家五口人,買了房,買了車,買了店鋪,還在老家建了五層樓……
故事是跟婆婆閑談聊起來的。這是一個普通人的奮斗史,沒有大風大浪,沒有跌宕起伏,只是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堅定地向前走取得的成績。雖沒有大富大貴,卻也已知足,起碼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你、我、他,我們都是大多數,鳳毛菱角太難,做好一個普通人就好。不用多有錢,剛剛好就好,就像婆婆說的那樣,若是別人有一百塊錢,我們有五六十就夠了,知足常樂。
03
跟朋友聊天,說起找對象這件事。26歲,尷尬的年紀,說大不大,說小不小,一個姑娘家,好年華也就那么幾年光陰,父母挺著急的,忙著給她安排各種相親,還動員身邊的親戚朋友一起張羅。無奈,怕了父母,搬出家自己租房子住。
我問:那你是怎么想的,逃避是解決不了問題的啊。
她說:我沒有逃避,我知道我們都是俗人,早晚有一天要嫁人,要結婚生子,只是這件事他急不來啊,不是我說我要結婚就能立馬有個剛好合適又對眼的人出現在我面前,緣分這東西誰也說不準啊。我特別不想在結婚這件事上被安排,更不想妥協。
我理解她,縱觀身邊那些當初聽從父母安排的婚姻,沒有一個過得幸福的,要么婆媳關系不好,要么夫妻感情不好,要么兩者都不好,中間夾著孩子,咬緊牙關硬撐著不堪一擊的婚姻,不過兩敗俱傷而已。
對于另一半的選擇,我們的需求和父母那輩兒的需求不同,我們不止有物質需求,還有情感需求和心理需求,我們需要愛、需要陪伴、需要偶爾的小浪漫、生活的儀式感等等,這些在父母眼里都是虛無縹緲、不切實際的東西,對于婚姻這件事,他們最喜歡以愛的名義替子女做主,以過來人的身份提出見解與建議,全然不顧及子女的感受。若是與他們爭論,不是被冠上不懂事、不聽話的銜頭就是被扣上太傻、太天真的帽子,于是我們只能靜靜地聽著不說話,他們又會說我們木納,不知道做回應,不知道自己該怎么做了,只能選擇逃避。若是順他們意,找個他們認為合適的人嫁了,傷自己,若是不順,傷的也是自己,區別是,前者是傷心又傷身,后者只是傷腦筋而已。
這些故事,可能你,或者你,或許每個人的身邊都發生過類似的事件,或者正發生在自己的身上。不管這件事是在往好的方向發展還是往差的方向發展,都希望你能冷靜下來,問一下自己的內心真正想要的東西是什么,不要盲目妥協、隨從。希望有一天,當你老了,膝下子孫滿堂,你坐在搖椅上,笑著跟他們聊起你年輕時候的故事時,有憾無悔,有笑有淚,會慶幸當年的某件事自己堅持了下來,會感激遇見的某個人在關鍵時刻點醒了自己,會記得某一刻恍然大悟那種激動的感覺。翻開你的這本書,就算平凡無奇,細細品味也別有一番風趣,合上這本書,你有自己一以貫之的世界觀,不為其他外在因素所動搖。愿你我都能夠書寫出屬于自己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