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周末下載了兩部影片:一部2012年陳凱歌的《搜索》,另一部則是《滾蛋吧,腫瘤君》。
看完后發現這么巧,兩部里的女主人公同樣是淋巴癌晚期患者,同樣遭遇著生活里種種不幸,不同的是當生命即將離開時,葉藍秋選擇了放棄它,而熊頓選擇了擁抱它。
正好一個鮮明的對比,二者是以如此不同的方式與心態面對死神的考驗;當然她們所處的環境不同是一個很大的影響因素,可兩人同樣都是要面對病魔與生死的人,可以說,最大的區別還是出于各自的內心。
兩部的結尾都讓我落了淚:第一部是幾滴,第二部是稀里嘩啦。前者看完先是感動,后來越想越不對,丫的,感覺是被騙了的憤怒!看完后者也是感動,然后是被里邊的感悟而感觸。
那么先來談談《搜索》吧。
電影劇情什么的我就不廢話了,直接開說我對劇情里女主人公–––葉藍秋的的看法:
她是故事里網絡暴力的對象,第一感覺就是同情這個被生活、健康和工作拋棄的女人;更何況在公交上發生的不讓座事件正當她收到自己生命判決的時刻。
接下來則是一番自審,叮囑自己:以后無論對待怎樣的消息,別第一時間亂評論,要記得一切現象都是有我們不熟知的那一面。
可看完整部電影后,自己的這番理論,雖說沒到完全推翻,卻也是有了與起先大不同的看法。
首先,身為事發人有試圖道歉與解釋,后來并未成功,實在讓人替她感到不平吧?可后來想想,倘若她真的要把自己生活的話語權跩回手,那就該繼續去嘗試其它方法。除非她自己選擇了放棄這個主權,早做好了在最后的時光里瀟灑一番后便自行了斷的打算。
遭受這般打擊,第一時間的反應與隨之的自甘墮落都可以理解;可她,從頭到尾選擇的都是逃避。對,跳樓自殺也是一種逃避!
?你可以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權利。
當然!可既然做出了選擇,也該承擔后果不是嗎?
既然葉藍秋選擇了隱藏病情,不愿把這背后的理由公眾,這當然可以尊重;但同時她也不可以又想要得到社會的寬恕和諒解!因為他人不知道也不可能知道每個人身后的故事!!
?你可以說:既然不知道,就別瞎評論。
可正因為眾人不瞎,看到了在公交上和視頻里所看到的,理所當然大家也有評論權利。
?你可以說:葉藍秋并沒祈求眾人的原諒,也不在乎別人的看法。
確實,她沒明確的要求;可在她的種種表現里,是可以看得出她非常在意他人的言論(畢竟滿城風雨般的探討,是誰都會在意);也正因為這樣,她默認的把她的不幸與遭遇都歸給了社會。
當然,在此社會語論與媒體報道都有很大的責任,可這并不代表所有的原因 ?––– 自己的生命與生活來源于自己的選擇,所以沒必要讓他人來承擔所有的過錯!
正因為這潛意識里對生活與社會的埋怨,從而也在她生命的后期做出了,看似純屬意外,其實根本是對他人報復的舉動。
對,指的就是:她花錢雇了別人的男友來朝夕相處剩下的時光,還不忘在遺囑上交代愛上了他!
哇哦,好感人的生死戀呀!我呸,能再惡心點嗎?!居然在最后一刻還要當一回小三!!
呵呵,這下可真是應了眾人的評價。突然在想:是不是我們遲早都會活成別人口中的樣子,嗯?
?你現在是不是又要說:愛有錯嗎。。。這類話?
的確,愛情沒有對錯,心也無法控制;可是,人的言行舉止是可以控制的吧?!
?最后一句也許你會說:可葉藍秋是個被病魔籠罩被死神追逐的人!
確實,她的人生頓時跌入了深淵,而言語暴力則像石頭般往那深處滾去。
忽然想到,我們在一個即將逝去的生命面前是多么無奈:若是做為親人,便無助于不能阻止這即將發生的;若是身為旁人,便有著對其的任何行為都要遷就的義務。
仿佛面對死亡,生命只能釋然;就如再怨恨的人如果下一刻就會永遠離去,那么一切恩怨也就隨之消散了。
可逝者已走,生者仍在。為什么前者要比后者重要?
雖然影片已到尾聲,可生活仍會繼續;我想問:在接下的日子里,“陳若兮”就該一直背負著“葉藍秋”留下的那份罪惡感嗎?
公交不讓座事件確確實實就是起道德綁架;可類似因為葉藍秋這樣的狀況,從而產生同情與寬解,這難道也不是一種人性與道德上的綁架嗎?
而且在這般情形里,想逃過這種“綁架”,就算思想上能夠意識到,可行為上我們卻是做不到背離世俗之道的反應。況且,每當我們自己遇到任何困境時,也會自然而然的把自己放在世界的中心,覺得受到如此遭遇的時候,別人務必要謙讓、理解自己。
旁白:寫完以上的種種假想式對質與回答,感覺以后都可以一個人唱雙簧了哈哈。
在這篇人物點評的結尾,附上一小段對于楊佳琪的看法;雖然在劇情中不是主要人物,可絕對是故事里的重要元素。
對于她,我只想問一句話:在最后那么義正詞嚴的指責陳若兮時,你可曾記得最初那段公交不讓座的視頻出自誰手?!
是吧,
我們總是這么健忘,
總是這么愛批判,
總是要坐在好人的位置上,
虛偽的如此高尚。
接下來談一談影片中展示的三段感情:
葉藍秋和楊守誠:得不到的總是最好的。
【煙花的美麗誰都愛,因為它在短暫里燦爛;所以看煙花時,沒人會想起背后的夜空:畢竟,它一直存在,平常到了平淡。倘若那片夜空也是最后一次,想必再美的煙花也奪不了誰的目光。】
楊守誠最后說到的“愛”,想必一半是出于“因為失去,才要愛惜”的情結;而往往在這樣的情況下,當事人永遠不會也不愿看到這事實,因為“楊守誠”永遠也體驗不到與“葉藍秋”正常平凡的愛情發展和其中每對情侶會觸及到的問題。所以他的愛出自于也停留在那短暫且美好的相處下造成的一時之情。
可無論是一時還是幾時,他終究是移情別戀了。略過本人對婚前劈腿,婚后出軌的行為是多么惡心使人唾棄的看法,雖說男主人公懦弱不堪,好在終是選擇了坦白,總好過繼續欺騙她人感情。
總之再次證明了,時間在愛情當中只是次要的因素,三年的朝夕相處比不過一星期的精彩追逐:是愛情太容易翻盤,還是人在生死面前根本分不清愛的真假!
就如之前說的,仿佛在逝者面前,一切生者皆可辜負;畢竟誰還能跟死了的人分比上下,是不?
陳若兮和楊守誠:領受關愛不如被需求關愛。
【當我們接受著無論是親情、愛情或友情中無限的關心時,會不會慢慢的忘了感激?因為這持續不斷、漸變平凡的關愛成了理所當然。而突然間冒出了某人尋求我們的關愛時,此時此刻是否感到自己無比重要?瞬間有了英雄般不可推脫,且用責任感來掩護的成就感。】
很明顯陳若兮屬于事業女拼,而葉藍秋雖也是職場白領,可當她與楊守誠相處時早已不是曾經的樣子,反而是弱小、孤獨外加野蠻女友的綜合體。
新鮮感和保護欲不正是兩大折服男人的要素嗎!
當“楊守誠”自以為很偉大的給予“葉藍秋”溫暖堅定的陪伴時,可想過同時還有那一直愛他顧他甚至已經決定要嫁給他的“陳若兮”?
三年無微不至的照顧始終比不過那一星期的被需求感。
莫小渝和沈流舒:急于解釋等于在乎。
【情侶夫妻之間,遇上某些誤會后而對方急著解釋于你時,無論怎樣還是先停下來聽完為好;因為這起碼說明了對方是在意你的看法。】
劇中事業有成的沈總在面對自己妻子的誤解時,不僅沒有半句解釋,甚至是不屑解釋;從而看出這樣一個男人,妻子在他心里是個怎樣的存在:大不如一件附屬品,一項裝飾吧;用之則來,揮之則去。
還理所當然的揚言:只有自己的事業才配的上他的人生。
既然如此一個自大自傲的成功人士,難道不懂“成功”的釋義不僅僅停留在事業上嗎?
連一個自己家庭都灌注不了愛意的人,一個對待自己妻子都不懂尊重的男人,談何成功!!
在他看來,一切只論價值;可沒了人性起碼的溫度,他自己的價值又剩多少,這狂傲冰冷的人生又值多少?
與其說莫小渝向自己的丈夫索要一個解釋(畢竟她在公司撞見的那一幕,在誰看都會誤解),其實更確切的是她在向自己愛的人詢問著這“解釋”背后的那款“在乎”。
旁白:整個劇中,本人只佩服倆個角色:一位是陳若兮,工作上敬業,生活中堅強;另一位則是莫小渝,在她對沈流舒唯唯諾諾、盡心盡力了十多年后,最終能夠下決心有勇氣離開。
解釋的前邊還得有個“急于”才能稱得上“在乎”:比如當楊守誠得知網傳照會讓陳若兮誤會時一開始確實非常焦急,可在葉藍秋告知了病情之后果斷選擇了推遲對前者的解釋而留下來陪伴后者;在那一時刻,他已經默認的做出了重要性的在乎排序。
突然有這么一個遐想:在楊守誠選擇了守護葉藍秋后,一場車禍讓陳若兮先離去了;他還會覺得為了這個美麗且短暫的“未擁有”而推開了一直以來溫馨平凡的“已擁有”卻至此以后“再也無法擁有”是值得的嗎?
最后這句確實繞口了些,簡單來說還是那句老話:很遺憾,我們經常忘記珍惜現所擁有的。
一怒之下,三千多字:首篇影評
四季·如秋 ? ?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