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武侯祠出來,直接打車到杜甫草堂,在草堂門口簡單吃了點午飯,幾個人便相偕進入草堂。
草堂和武侯祠一樣,游人如織,但沒有錦里那樣熙熙攘攘。天正熱,朋友建議找個地方坐下來歇息,等天涼快一點,游人沒那么擁擠的時候再細細游玩。于是,找了個綠樹掩映的亭子,坐下來等暑氣消減,一面有一搭沒一搭的說閑話。我一邊和他們閑聊,一邊沉思杜甫成都時期的經歷和創作。
史書記載的很清楚,杜甫“棄官入蜀”,也就是說,杜甫在成都期間不過一介布衣。其實,杜甫來成都前也不過一個可憐的九品官,本來就沒有什么家產,再加上是逃難,可謂身無長物。杜甫寫過一句詩,“儒冠多誤身”,恐怕也沒有什么實際的生產經營能力。沒有家產,不事生產,再加上遭逢戰亂,杜甫生活的艱難可想而知。
杜甫是當時少有的和家人一起逃難的詩人。李白是一個沒有多少家庭觀念的詩人,王昌齡的逃難有點詭異,他是迎著叛軍逃離任所的,沒有看到過他逃難時攜家帶口的相關文獻,王維呢,壓根兒就沒有逃跑,在安祿山的政權里任了偽職。在我們熟悉的詩人中,好像只有杜甫,逃脫叛軍的控制后,和家人一起逃到了成都。不知道什么原因,很多講杜甫的書籍都沒有詳細談到杜甫是在什么時候和家人匯合,又在什么時候、如何和家人一起逃到成都的。也許,在許多人的眼里,杜甫的家人不值得進入文學史的描寫和研究,但是,恰恰是杜甫在逃難時能夠和家人生死相依,才彰顯了杜甫深厚的人道主義情感,杜甫才最終成為杜甫,才能夠寫出一大批充滿人道主義情感的光輝詩篇。很難想象,一個拋棄家人獨自逃生的人,能夠對周圍戰亂中普通的小人物充滿同情、尊重和喜愛。
到成都后,杜甫得到了嚴武的幫助,次年,建起了草堂,一家人總算在戰火紛飛中有了一個家,杜甫也有了一生中難得的一段安穩日子?!爸勺忧冕樧麽炪^,老妻畫地為棋局?!彼坪醅F世安穩,歲月靜好。閑暇之際,獨步江畔尋尋花,孤獨之時,和周圍的鄰居喝兩杯酒。如果有朋友遠道而來,那份喜悅就必須發而為詩:“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鷗日日來?;◤讲辉壙蛼撸铋T今始為君開。盤餐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馀杯?!本瓦@樣,平靜生活、江山形勝再加上周圍健康人性的浸潤,杜甫作為一個詩人的人性,得到了充分的發展,顯得格外深厚而豐盈。
關于杜甫的詩歌,有一個受到廣泛接受的說法,杜甫入蜀,詩歌的境界有了進一步的提升。的確,杜甫最為優秀的詩歌,幾乎都作于入蜀之后,《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江畔尋花七絕句》、《又呈吳郎》等更是作于草堂時期。但是,除了思想、藝術上的成熟,杜甫本人人道精神的發展似乎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杜甫草堂期間創作的詩歌,我認為有一首格外應該引起人們重視的詩歌是《又呈吳郎》:“堂前撲棗任西鄰,無兒無女易夫人。不為困窮寧有此,只緣恐懼轉須親。即防遠親雖多事,便插疏籬卻甚真。已訴征求貧到骨,正思戎馬淚沾衣?!睂σ粋€無親無故的普通鄰家婦女,能夠如此同情、理解并代為設想,如果不是一個偉大的人道主義者,實在不可想象。
日光下移,酷暑稍減,我們從涼亭中出來,在路標的指示下在草堂中依次參觀。朋友是書法愛好者,我們在千詩碑呆的最為長久。朋友不時驚嘆前人書法的大氣磅礴或鬼斧神工,我不懂書法,則暗自品味杜甫的詩歌。在我的印象中,杜甫是一個常年鄒著眉頭,一副憂國憂民的樣子,可敬可佩而并不可愛,但是,讀著“小桃一簇開無主,可愛深紅愛淺紅”、“繁枝容易紛紛落,嫩蕊商量細細開”這樣的句子,卻讓我看到了另外一個熱愛生活、熱愛人生的杜甫,聯想到杜甫描寫妻子、兒子日常生活的詩句,發現他在憂國憂民之余,和我們一樣熱愛著生活中的一切美好事物,頓時覺得這位偉大的詩人變得親切了許多。
杜甫到成都的時候,正是唐玄宗帶著一大幫文臣武將避難成都的時候,相比于那么多的權貴,居住在草堂中的杜甫,潦倒落魄,前些年他用來描寫李白的詩句,用在他自己身上真是再也貼切不過,確確實實是“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但是,他在貧賤生活中卻吶喊出了中國古代詩歌中最具有人文精神的聲音:“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F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這聲音穿透了一千多年歷史的風雨,至今還震撼著我們的心靈。今天,唐玄宗的行宮和那些權貴門的形跡早已在歲月中消失得無影無蹤,杜甫當年低矮破舊的草堂卻成了成都的一張名片,吸引著無數人從四面八方趕來表達一份敬意。
天色漸晚,晚上已經約好了飯局,只好匆匆告別草堂,重又回到活色生香的現實生活。但是,杜甫草堂帶來的一份精神滋養,卻已經深深留在心靈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