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傍晚跟著母親看北京電視臺的美食節目,母親愛看,說雖然學不會,但多少學個一招半式也好;不料今天的菜式均是“御廚”級別,母親知道連半招也學不來、干脆不看,進廚房按她的菜譜準備全家人的吃食去了,留我一個慢慢享受“看得見,聞不著,吃不到”的“芙蓉雞片”。
據主持人介紹,北京東興樓的“芙蓉雞片”因其顏色白嫩、味道香滑,當年曾經是慈禧壽宴上的拿手菜,主持人“穿越”親眼目睹“御廚”的制作過程,用料沒有太多稀奇,除了主料雞肉僅選雞胸的某個部位、稍為精刁以為,其他倒也平常,無非蛋清、生粉之類的常見食材,但廚師卻能在油鍋中將一碗糊糊攤成平薄的長片狀,而且長達近一米,著實需要功夫。大廚解釋說至少要有十年的訓練,才可能做出這樣的“芙蓉雞片”。
節目中有背景音介紹此道菜肴時提到“梁秋實”在他的《雅舍小品》中曾對東興樓的“芙蓉雞片”有詳細的描述,不知道是解說詞寫錯了、還是播音員讀錯了,總之是錯了,可見寫稿的和念稿的都不知道民國時期這位有名的“老饕”——梁實秋,在他的《雅舍小品》中專門有一章“老饕漫筆”,其中提到在東興樓請客,確實特意介紹了“芙蓉雞片”。
節目中還介紹了東興樓另一道“鎮店之寶”的菜肴:干炸丸子,現場采訪和掰開看丸子內部,都像俄羅斯套娃一般,干脆的外殼里面套著一個松軟的小丸子。大廚介紹,他們的丸子之所以如此獨特,是因為有一道特別的程序:摔!人工摔打肉泥一個小時,調味后再摔打十分鐘!攝像機拍攝后廚就那么單調地摔打著……
后廚鍛煉十年為了一個“芙蓉雞片”,摔打一個多小時只為炸出“大丸子套小丸子”,這在快餐文化盛行的當今時代,著實難以理解,或者說令人敬佩!但真正的生活,往往就是在分分秒秒的定格中,在點點滴滴的精細中,小到吃飯喝湯,大到國計民生,概莫能外!
有一次在香港一個海島上溜達,遇到一處地下管道維修,現場圍了隔離帶,我在繞開的那刻發現了一個難忘的細節:打開的井口旁有一個支架,放著一些工具,在支架顯眼的位置垂著一個透明的袋子,明確標明“下井人員信息”字樣,可以看到袋子里裝有身份證(或者工作證,距離較遠看不清)和其他資料。當時一愣,這個場景在內地沒有見到過,施工現場又不便停留,后來曾向香港同事了解,他們不熟悉,但猜測是因為香港外地勞工多,為便于井上人員了解下井工人信息而設,萬一發生意外便于救援吧!
繞過施工處后沿徒步徑閑逛,小徑隨山勢起伏蜿蜒,路邊見一石塊突出、阻擋半邊路面,石塊突出的部分被涂畫上了斑馬條紋,既顯眼又美觀。當時我就在想,修路的人是帶著怎樣的心情來留下這塊“擋路石”,又是怎樣精心而又貼心地把它描畫得如此美麗呢?
我所在的城市,從市區通往郊區僅有一座大橋相連,近幾年大橋時常維修,嚴重影響交通。有一次某媒體“說漏了嘴”,指出大橋初建時就不達標,如今“帶病工作三十年,加上近幾年隨著車輛增多,大橋已不堪重負”,這讓每天來回在這座大橋上奔走的市民們,走還是不走?
“將就著”,已經成為一種常見的生活態度,餓了“將就著”吃碗方便面以為就可以解決肚子問題,病了“將就著”吞個藥片希望能把病抓下來,工作上“將就著”湊合一下交差就行,制定措施“將就著”能混過眼前就OK,建個工程“將就著”幾年不倒就算完事……
我們確實曾經很貧窮,但“一簞食一瓢飲”不意味著撈起瓢就灌、抓起飯就啃,何況如今大部分人都不再需要“飯疏食飲水”,孔老夫子那句“食不厭精,膾不厭細”,讓多少“吃貨”們孜孜追求!我想這樣的態度,不應該只是應用在“吃”上,生活中方方面面都應該講究一些。
今天提到的梁實秋,因為曾和以魯迅先生為代表的左翼作家展開筆戰,曾被魯迅先生斥為“喪家的資本家的乏走狗”,所以在我們的教育課本中少見他的文字,但那只是屬于過去特殊的時代,掩沒不了他的才華,他輕逸而又不乏幽默的散文尤其得到眾多青睞。他曾經也批評過冰心先生的文章,但不妨礙成為好朋友,冰心先生曾如此評價他:“一個人應當像一朵花,不論男人或女人。花有色、香、味,人有才、情、趣,三者缺一,便不能做人家的一個好朋友。我的朋友之中,男人中只有實秋最像一朵花。”
我個人感覺,梁實秋頗有幾分像歷史上的蘇東坡,擁有開朗真誠的性格,擁有兩段真摯的愛情,擁有學術屆泰斗的地位,尤其令人艷羨的是擁有享受美食的胃口,把生活過得真如花兒一般燦爛!
吾乃一介草民,不能憂慮天地大事,惟有每天把日子過得精細一點,細水長流,多一些值得回味的瞬間,縱使生命長度有限,此生也不枉虛度一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