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一看這個標題,就能想到這是誰的書,不錯,三公子,尤其是在豆瓣或者對理財感興趣的朋友都很熟悉。
我也聽說過這本書很久,但一直沒讀過,這次讀了以后受益匪淺,這本書的書名是《工作前五年,決定你一生的財富》,是根據三公子畢業后五年的理財歷程寫出的干貨,對于想要學習理財的朋友具有一定的借鑒性。
一 ?錢能決定99%的事情。
如果說這個話題,肯定很多人都說誰不知道錢的重要性,可是如果沒有親身體會到缺錢的痛苦,對于錢的重要性這個理解,還真不一定能上高度。
三公子是因為不想被母親左右生活,被斷了生活費,才認識到錢的重要性,尤其是自己掌握足夠的錢的重要性,在書中被稱為“理財意識覺醒。”當然不是說她母親不好,我們生活中也經常有這樣的例子,父母永遠都是疼愛自己,只是表達方式有時不恰當。
網上流傳一個段子,你沒有窮過,你不知道,你沒有富過,你也不知道。
我也確實沒有富過,所以我也不懂,但是如果只有窮到底才能深刻認識到錢的重要性的話,這太慘了,其實有一個很簡單的方法就能做到,沒事去醫院,售樓中心看一下,看到那么多就醫交錢,排隊買房,一方面認識到身體健康的重要性,一方面也看到通貨膨脹的情況。
估計瞬間馬上就像打雞血一樣,像去掙錢,反正壓力倍增。錢不能解決100%的事情,99%也差不多,盡早的意識到理財的重要性,開始對自己所能掌握的財富進行規劃,才能更好的結束混沌的財務狀況,積累財富。當然如果財務狀況良好就更好了。
二 ?可借鑒的理財步驟
三公子是從畢業開始就認識到理財的重要性,之后五年,由于合理規劃,操作得當,有所成就,這個過程是可以借鑒的,先說下三公子自己總結她這五年的理財步驟:
花上一年的時間通過存款來克制消費,再花上一年的時間累計第一桶金,然后將積攢起來的這第一桶金投資到收益更高的基金和股票市場,在上天給予的最好時機(2012-2013)進入,提前買入價格便宜的優質股票和滬深指數,然后等待資產的自我成長。
這樣的過程,簡單概括起來,先改掉不良消費習慣,存款積累第一桶金,學習投資。可是為什么說是借鑒而不是復制?每個人的情況不同,所以要特殊對待,三公子因為是當時剛畢業,有壞習慣,又沒有原始積累,所以要走前兩步,如果你現在本身處在有一定積累的情況下,可以直接學習投資了。
過程雖然說起來簡單,但做起來確實很不容易,需要時間,需要克制,需要思考,不要說什么三公子運氣好,趕上了那兩年的好時機,機會是留給準備的人,如果她還是原來那樣,大手消費,不學理財,恐怕再好的機會,她也抓不住。
所以先梳理下自身消費情況,思考自身情形,看處于哪個階段,相信大部分都是跟三公子一樣,處于積累很少或者零積累的狀況,不過這個是過去,過程可借鑒,思考自身情形,從眼下開始著手最重要。
“不要懼怕計劃的龐大身軀,也不要低估聚沙為佛塔的力量”。
三 ?理財什么時候開始都不遲
做一件事情,最早的時候,要么是以前,要么是現在。
三公子的書名雖然是《工作前五年,決定你一生的財富》,但她理財的這個過程具有借鑒性,可以單提出來,財務狀況差的有很多人,很多種情況,但開始的起點無非都是沒錢,沒知識,所以從現在起,規劃自己的五年,就像書里說的:
將5年拆開,先用1-2年的時間來存錢,同時不斷的學習財務知識,當存款到了一定的數額,再去想如何提高收益率。
這個過程,要穩穩當當的步步為營,如果你想一年就靠什么股票理出進幾年萬的夢想,情況不是沒有,除非你是天才。
四 ?可觸摸的夢想清單(附存款,記賬方法)
這里的夢想清單不是指人生的理想,而是指理財想達到的目標,三公子的最初夢想清單是5年理財夠30萬,然后通過目標分解,進一步詳細為第一年存款10萬,再進一步詳細到存錢的計劃。
所以理財確實要有個目標,根據自身生活花費需要設置,接地氣,可觸摸,太離譜的話肯定是達不到,這樣分解下來才會切實可行。
比如三公子的第一個十萬是通過“存錢+記賬+合理預算”達到的,這個就像上面說的,可以拿來借鑒,甚至復制。
先看存款,推薦一些書中提到的存款的方法:
1 準備三張銀行卡,一張卡用來日常消費,一張卡用來存放應急資金,一張用來存放定期存款。
?2 50%的工資強制定存,20%的工資應急,30%的工資消費。
當然這第2個方法中的比例是可以根據自身狀況調整,收入高可以達到那么高,收入低的話也可以降低到15%-20%,最低是10%,要存錢的話這是底線了。
存錢就關系到合理預算,需要記賬,三公子推薦的隨手記,其他比如挖財的記賬軟件也可以,記賬軟件有很多,自己用順手一款就可以,你如果想記手賬也可以,不嫌麻煩的話,記賬軟件有圖表可以幫你分析每月的消費情況,找出自身不良消費習慣,方便后進行合理預算,所以要養成記賬習慣。
總之支出方面,30%是房租占收入比例的極限,40%日常開支,10%用來應急,20%的工資存入銀行,這個剛開始還是難度不大的,后面根據自身收入繼續調整。
其他網上也有十二存單法等存錢方法,也可以搜索看一下,找到合適自己的最終要。
這個階段是有點痛苦,但是如果用幾年的痛苦能換來一生富裕的話,這個交換應該是誰都愿意,你不理財,財也不“理”你,哪件事情是舒舒服服做成的,建議你痛苦的時候,就去看下銀行賬戶數字的增長,那種快感,會讓你堅持的。
五 ?巴菲特也需要第一桶金
存錢也好,合理預算也好,最終還是要為自己投資攢下第一桶金,這是理財的根本,理財理財,財都沒有,理個毛線財啊,投資投資,錢都沒有,用什么來投資,英明如巴菲特,馬云也需要第一桶金。
巴菲特在1950年上大學以前,已經通過賣報紙,高爾夫球等業務積攢了9800美元,大學畢業以后,他用這9800美元起步,開始慢慢接觸投資事業,逐漸實現了他心中的金融夢想,從9800美元到2500萬美金,他用了18年,而從2500萬美金到620億美金,他用了近40年。
可是話說回來,如果沒有當初9800美元,何來這620億的金融帝國呢?
知道你們想說巴菲特的其他關系和背景,可是這個世上永遠無法忽略才華和努力 !
馬云當初找投資,找的焦頭爛額,如果沒有軟銀的2000萬美金及時續命,阿里巴巴的發展歷程如何,也無法預測。
記賬和存款就是為了積累你用來投資的第一桶金。
六 ?思考才是生產力
存款階段完成以后,三公子進行了基金投資,股票投資等方式,這個過程中,比較佩服的一點是三公子無論是在基金也好,股票也好,在準備投資之前,都是會認真研究投資標的,然后認真思考,找出適合自己的投資目標,制定合適的投資策略,,然后執行,不盲從,不信大V.
投基金的時候,認真找基金平臺,篩選基金,請教思考,投股票的時候,閱讀股票牛人的干貨和方法,花上好幾個月閱讀投資名人和財經方面的傳記,書籍,總結思考,結合自身,尋找合適股票標的,這是三公子的努力,所以她的財富增長,也是她思考的結果。
她知道自己的性格,閱讀思考后,知道自己適合做長線,所以不會像那些做短線的,經常去看盤,看K線圖,當然,她說她也看不懂,覺得那樣每天太浪費時間,打擾生活。所以她選擇了適合她自己的投資方式。
投資,理財是生活的一部分,是為了讓生活變好,如果為了這些,生活雜亂無章,反而有點舍本求末了,認真思考,找到合適自己的理財方式,這樣的收獲才是自身的,而不是盲從于那些所謂的名師,大V,只有經歷過自身思考的東西才是自己的,才會逐漸形成自己的投資體系,在日后的投資中,更加得心應手。
用電影《1942》中財主的說法:“不出十年,你大爺我還是地主”。
你自身思考的這些東西,就是你用來做地主的能力,即使你失敗了,也有了東山再起的能力。
不想動腦子,就想簡簡單單的達到財富增長,財務自由,這個概率很小,除非去買彩票了。
思考是生產力,不是只用于理財,生活中,職場中的方方面面都是一樣的。
而且三公子在思考還有反思,沒有為這些成就驕傲,反而有點戰戰兢兢,認為自己的思考還不夠,還沒有成體系,就算有做地主的能力,還沒有守住財富的能力,市場畢竟是瞬息萬變的,她的學習還不夠,思考還不夠。
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多思考,多反省,這樣才能不斷進步,慢慢確認自身的投資組合。
七 ?財富增長的公式
財富的增長,需要兩個條件,時間和復利,這是財富增長的公式
這是不是他說的,我也不知道,但是在確保了自己的投資組合后,就要有耐心等待,而不是短視的快進快出,時間是復利的朋友,它會帶給你巨大的回饋,前提是你得有耐心。
美國著名基金經理彼得.林奇在執掌麥哲倫基金的13年里,創造了累計收益率2700%,年均復利收益率28.9%的驚人戰績,可是那些在基金收益率高的時候就投資,看到收益率下降就撤回的人,卻損失慘重,這就是沒用耐心的例子。
投資很大程度上是在跟人性做對抗,貪婪是人之本性,但是若想利用好上面那個“世界第八大奇跡”,必須認真思考,做好適合自身的投資策略,一旦確認,不要輕易更改,更不要短視。
復利雖然美好,時間雖然都有, 但并不是每個人都能享受到復利帶來的饋贈。
八 ?推薦的投資書籍
思考就要多學習,多閱讀,三公子在書中推薦了一些投資書籍,在此也羅列一些:
入門級:
《小狗錢錢》,《財務自由之路》(博多.舍費爾),《富爸爸窮爸爸》系列(清崎)
? ?《窮人缺什么》(古古)
社科類:
《激蕩三十年》《大敗局》(吳曉波)
基金類:
《解讀基金:我的投資觀與實踐》(季凱凡)
股票投資類:
《窮查理寶典》(芒格),《巴菲特傳——一個美國資本家的成長》, 《巴菲特致股東的信——股份公司教程》(坎寧安)
大師們的論著:
《證券分析》(格雷厄姆,多德),《聰明者的投資》(格雷厄姆),《戰勝華爾街》(彼得.林奇),《怎么選擇成長股》(費雪)
還有就是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的所有書籍,投資股票的話,主要是看公司,看企業,而他的書籍可以讓你更好的理解企業管理。
在如此這般的努力下,能達到良好的存款,穩妥的投資組合,加上復利和時間作用,實現財富增長就不會變的那么遙不可及,理財是一生的功課,也不僅僅是工作幾年的時候,但越早開始越好,希望都能早點開啟自身的理財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