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鄉是個小縣城,最近幾年家鄉的經濟發展速度變快,城市的面貌用日新月異來形容真的毫不夸張,但是確實是沒有想到會在我的家鄉出現外環路。外環路不是應該一二線城市才會出現的嗎?像我們這樣的十八線小縣城也會出現外環路,我除了驚訝之外還有一點點驕傲的情緒,我自己也搞不懂是為什么。
城市不斷的在蠶食著周圍鄉村的土地,版圖在不斷的擴張,如果像我這樣每天兩點一線的宅女,十天半個月不出門,如果哪天心情好突發奇想出去逛逛,會發現不經意間新開了幾家飯店,失蹤了幾家熟悉的服裝店。以前和出租車搶生意的電瓶車一夜之間都被停運了,現在寬敞筆直的四車道上奔跑的都是出租車、私家車和公交車。
還記得多年前關于我家鄉的一個段子,有人問你們那里刮風嗎?刮啊,一年只刮兩次風,對方羨慕的說真好,但是我們刮風一次就刮六個月,對方爆笑起來!這就是多年前我的家鄉,一年四季風沙肆虐,有“小戈壁”之稱。
可能有人會奇怪,你不是要談論你家鄉的路嗎,怎么說起你家鄉的風來了呢?不用奇怪,因為家鄉的風搭配多年之前家鄉的土路,你能想象得到嗎?那真是“風沙迷人眼,塵土沒人鞋”。
上小學的時候,最難過的就是雨天過后,上學的路上總會路過一個大水坑,如果想繞過去就要走很遠的路,沒辦法,我只能穿雨靴上學,就是為了渡過這個大水坑,同學都感覺奇怪問我,這又不是下雨天,穿這么悶的雨靴不會熱嗎?下一場雨,大水坑儲存的水要經過一個星期的時間才會慢慢消失,我要穿差不多四五天的雨靴,那個時候大水坑成為我的一個噩夢,穿著笨重的水靴又熱又重,我還特別喜歡和同學玩跳皮筋、跳繩一類的游戲,因為穿雨靴,課間的時候,我只能在旁邊看同學們快樂的玩耍,讓我更加煩躁。
我就讀的那所小學十年之前就已經搬遷了,現在那條路經過拆遷、修建,我都找不到學校的舊址在哪里了。有一次路過那里,我駐足觀察了好久,那個曾經困擾我少女時期的大水坑已經消失的無蹤無跡,找不到一絲痕跡了,筆直而又寬敞的柏油路兩邊高樓林立,我努力的回憶這里曾經的風景,好像除了記憶中的那個水坑,其他的景物都變得好模糊。當時間變成背景,我發現人的記憶只是集中在某一個點,因為那個點太深刻了。
剛入中學的那個暑假,我學會了騎自行車。上學的路上,會經過一段鐵路,偶爾有火車通過,我們都要停下來,看著火車從面前呼嘯而過。這條路是連接這個城市的東西走向的,當年是這個小城里最好的一條路。擺脫了雨靴的噩夢,我驚喜的發現家鄉也在悄悄的發生變化。臨街的平房在陸續的拆遷,樓房開始多了起來,學校門口的商店也摘了舊牌匾,重新裝修以后,居然也氣派的掛上了“便民超市”的新牌子。
商業街和步行街的出現,是我們這個小城市很轟動的一件事情,一些服裝品牌的專賣店如雨后春筍般的冒出來,在商業街和步行街安營扎寨,此時的我已經開始在外地求學了,求學的城市自然比家鄉繁華,但是我假期回來去商業街閑逛的時候,發現我的家鄉在飛速的向大城市靠攏,城市規劃已經初具規模,而且城市的綠化隨著修路同時在進行,路兩邊種樹、種花,風沙肆虐的“小戈壁”終于開始讓那“兩次風”縮短了放肆的周期。
以前下班就回家老婆孩子熱炕頭的人們,也開始有了夜生活,在繁華的商業街或者街頭小巷,總有幾家燈火通明的燒烤店,誘惑人們去光顧。以前公交車只有一路,從城市的西北到城市的東南,起點是小城最大的企業,終點是火車站,現在有九路車,通往這個城市的各個方向,人們上班下班也開始趕公交車,公交卡對于我們也不再陌生。現在和孩子們提起我小時候穿雨靴上學的事情,他們都以為我在講故事,他們無法想象當時的家鄉居然有那么難走的路。
家鄉的路,從小胡同的磚頭路修建到了柏油外環路,這是城市經濟發展的見證。我現在最喜歡做的事情是在陽光明媚的日子在街頭漫步,用腳步踏實的感受我的家鄉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