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不預設立場----站在他人角度看問題
【R:閱讀片斷】P34-35
人往往容易陷入自己的主觀來判斷事情,并且有了先入為主的觀念后不易改變,很容易陷入片面中,而預設立場的危險就在其中。當孩子發現父母對自己并非想要真心了解,而只是想要通過談話的過程,將他們的立場(想法)強加于自己身上時,孩子會以沉默不語、無奈、不屑甚至自暴自棄等來對抗。
父母預設立場的想法,其實源于對孩子的不信任以及過去不好的舊經驗。因著這樣的不信任,父母與師長全面啟動了緊張神經,并做出了后面各種不適當的處理。這樣做不但加深了孩子的自卑,深深地傷害了親子之間、師生之間的情感,嚴重者還會讓孩子就此停留,自暴自棄不愿意改變自己的負向行為。
知道了預設立場的危險之后,該怎么做才能避免這種常見的思考謬誤呢?
避免預設立場 SKILLS
1.察覺自己。問問自己此刻內心發生了什么?
2.安頓自己。在發生事情的當下,以鼻吸嘴吐的方式,進行幾次深呼吸,借由呼吸來平衡與安頓自己,才有可能繼續與孩子從容對話。
3、聆聽孩子。帶著較為平靜的心情打開自己的耳朵,同時先將嘴巴閉上,學習聆聽:以孩子的立場而言,他發生了什么?
4.引導孩子。試著讓孩子說出他想要如何解決自己的問題,以及協助孩子整理中間的利蔽得失。
當我們能夠學會不預設立場,才能聽見孩子真正的聲音。如此,我們培養出來的孩子才不會變成“只說父母想聽的話”的孩子,而你才會在孩子需要幫忙時,引導出他的潛在力量,給予有效的幫助!
【I:重述知識】
你有沒有一聽孩子或者愛人、同事說某件事,就立馬打斷對方的話語,說出你的猜想呢?有沒有只聽了幾句話,就對這件事作出自己的主觀判斷呢?
如果遇到這種情況,你就要停下來,做下面幾件事,能夠避免陷入預設立場的危險中。
不預設立場的行動步驟是一種站他人角度看問題的方法。
具體步驟為:
首先,覺察自己的內心發生了什么。聽了對方的話,引起我的不滿,我想立即反駁嗎?還是用自己已有的觀點來表達對此事的看法呢?
其次,安頓自己的情緒。想想一般你安頓自己的方法有哪些?比如呼吸一分鐘,眼睛轉向別處、數數到幾等都可以讓自己的情緒穩定下來。
再次,聆聽對方講述事情。讓對方把事情說完整,也可以用好奇心,對方到底發生了什么?站在對方立場上,聽聽整件事是如何發生的。
最后,引導對方說出感受。讓對方說說對此事是準備如何處理,有什么想法。
適用范圍:親子、夫妻、師生、同事等進行溝通時。
【A1:激發經驗】
一次上課時,學生趴在桌子上睡覺。我就上前推了推同學:“唉,同學醒醒喲。”他抬起頭,看了我一眼,于是我就說:“昨晚幾點睡的呀,肯定玩游戲到三四點鐘了。”他狠狠瞪了我一眼:“沒有呀,就是累嘛。”
事后我才知道是這位同學生病了,雖然他平常確實玩游戲時間比較多,這次確實是冤枉了他。
因為自己犯了預設立場的錯誤:他上課睡覺就是因為前一天晚上打游戲沒睡夠。
反思:一開始就沒有覺察自己,其實自己想要聽同學說清楚上課睡覺的原因,可沒等他說原因,就開始主觀判斷他前一天晚上在玩游戲。如果我不立即表達自己的主觀臆測,能夠傾聽對方的表達,就不會傷害對方,也不會冤枉他了。
【A2:規劃運用】
用不預設立場法聽一次婆婆訴說對公公的不滿。
目標:用三個月時間“不預設立場”法傾聽婆婆對公公的抱怨。
行動:當婆婆開始抱怨公公時,我就立馬覺察自己的感受是什么?是對婆婆的抱怨感到討厭,所以要反駁?還是希望婆婆與公公有一個良好的關系呢?
然后自己深呼吸,數數到10,讓自己內心平靜下來,真正認真傾聽,不打斷。
聽完后再詢問婆婆:你跟我們經常抱怨的目的是讓我們跟你一樣去討厭公公呢?還是你想要改善與公公的關系?以此判斷了解婆婆想要什么。
看看用這種方法能不能幫助緩解公公與婆婆之間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