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個朋友和瀚哥說,前一段時間朋友回家碰到了一件讓他哭笑不得的事情,事情的過程是這樣的。過年的時候, 朋友回到了中部小城的老家,朋友是名牌大學的研究生,剛剛入職不久,過年回家在享受闔家團圓的祥和氛圍的時候,老爸把朋友喊到了一邊,問了他一件事。
“兒子,你現在也在大上海工作了,老爸沒怎么問你,這么一年時間你平均月薪能有多少啊?”
“爸,是這樣的,我們的收入主要分成幾個部分,平時的基本工資,工作時候的績效工資,還有年終發的年終獎,加在一起算算大概也有一個月一萬多吧。”朋友答道。
“嗯,一萬多還是可以的,那你怎么還是過得這么苦逼呢?”他爸爸接著問。
“額, 爸,其實一萬多看上去不少,但是花起來也真不多,扣掉房租水電,吃飯的錢,七扣八扣的也不剩多少了。”朋友無奈地回答。
“你還說這個?你看看當年你出生的時候老爸我的工資一個月也就一百多塊呢?不也把你養大了,還過得不錯,我覺得你還是太不懂得省錢,太喜歡亂花錢了……“
朋友向瀚哥吐槽,本想著回家可以過點安生日子,怎么還這么莫名其妙的被老爸教育了一通,這到底是怎么回事?
一、我們的收入真的比我們的父母多了嗎?
聽到朋友的敘述,瀚哥也不禁陷入了沉思,我們真的比我們的父輩賺的錢多很多了嗎?誠然從經濟發展的角度來說,三十年來中國經濟從無到有從小到大成功實現了經濟的騰飛,我們也從當年的落后農業國成為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大家的生活水平都得到了顯著的提高,三十年前所謂的“三轉一響”在我們現在看來基本上隨隨便便都能買得起了,我們的生活水平無疑是增加了不少,但是我們的收入水平真的也增加了很多嗎?
從數字上說,我們的收入無疑已經增加了很多倍了,瀚哥在這邊查到了一份改革開放之初的收入數據,可以作為一個參考,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1986年全國人均工資標準是1329元一年,平均到每個月的收入是110.7元。
而到了2017年的今天,我們僅以上海為例,根據上海市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2016年底,上海市的平均工資標準是6378元,從110.7元到6378元,三十年間我們的工資標準從絕對數來說已經上漲了57倍還多,那么從絕對數字來看,我們的收入水平真的已經實現了長足提高了。
但是,且慢,相信有些經濟常識的朋友肯定知道,收入的比較是完全不能用絕對數字來比較的,因為不僅收入水平會漲,物價水平更會漲,因此比較收入是不能給用所謂的工資絕對數來比較的,我們需要引入兩個概念,第一個概念是貨幣供應量水平,第二個概念是購買力平價。
首先,什么是貨幣供應量呢?這個概念簡單點說,就是從1986年到2006年的30年間,我們的人民銀行到底發了多少錢?根據Wind數據庫的資料顯示,在1986年年底中國的貨幣供應量M2為6720.9億元,而到了2016年12月,中國的貨幣供應量M2是155萬億,兩者相差了230倍還多,所以我們用一個最為直觀的計算方式,當然這個計算很不精確,我們姑且看看,就是三十年前平均工資的110.7元在社會財富中的分量相當于現在的25472元,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現在至少需要一個月賺上兩萬多,才能和我們父輩三十年前一百多的工資相提并論。(瀚哥再次強調這種計算方式非常不嚴謹,僅僅只能作為參考)
其次,我們再看購買力平價。在經濟學上有一種算法,是比較公認的用來比較物價水平的方式,這個就是購買力平價,什么是購買力平價呢?我們可以這么理解,三十年前我們購買的大米和現在購買的大米其實差距是不太大的,所以我們可以把金錢折算成我們買的東西來比較一下物價水平的漲幅,瀚哥查到1986年公布的一斤大米的價格是0.06元一斤,那么110.7元的月工資可以購買大米1845斤,而現在商務部公布的大米價格行情數據,最近一年之內的平均價格是3.5元一斤,那么我們現在的收入可以購買大米1822斤,所以從購買力平價以大米計算來說,我們現在的平均收入水平還比不上1986年的時候。
無論是第一種貨幣供應量的比較,我們現在的收入遠低于1986年的水平,還是第二種以購買力平價來比較我們的收入略低于1986年,至少說明了一件事,我們現在的收入其實是比不上我們父輩的。
二、為什么我們過得比父輩還苦逼呢?
從第一部分,我們能夠看到的是,從兩個指標來計算,我們的收入水平是比不上我們的父輩的,那為什么我們過得比父輩還苦逼呢?瀚哥覺得我們不能光看數字,再從實際情況上看看到底有了什么差距?
一是花錢的地方變得更多了。三十年的時間,我們的確經濟發展的更好了,但是很多的東西都開始變得市場化了,市場化的結果就是原先很多都是社會福利的地方變得需要花費更多的錢了。瀚哥不說太多,就比較幾個地方,在三十年前基本上看病走的都是公費醫療,雖然醫療水平不高,但是至少看病的家庭負擔并不高,基本上看病不用花錢,但是現在隨便看個感冒發燒至少要花好幾百。還有當時的大學生讀書都是不用花錢的,不僅不用花錢而且家里經濟條件不好的學生還可以拿到國家的補助,大學畢業了國家還負責分配工作。醫療、教育等等行業的市場化,讓我們的支出變得更多了。
二是買房的壓力變得更大了。三十年前,國家還是處于福利分房的階段,所謂福利分房就是在剛剛參加工作的時候單位會給你安排員工的宿舍,等你結婚了之后會給你安排一套婚房,可能宿舍的環境不好,可能婚房的面積也不夠大,但是至少沒有人擔心沒房住這個問題,但是現在租房開支就是很多人很頭疼的問題了,不少在一二線城市工作的年輕人可能辛辛苦苦一年的時間連個廁所都不一定買得起,所以房子成為了出社會福利以外的第二大開支點。
三是大家的消費需求更多了。當時由于物資的供應不夠,所以很多的東西都難以買到,能夠擁有所謂的“三轉一響”基本上就是那個年代生活不錯家庭的代表了,然而現在手機、電腦、電視、平板電腦,甚至女生的包包、化妝品,孩子的進口奶粉、紙尿布都是那個年代所難以想象的東西,所以更多的需求,讓大家所要開支的地方也變得更多了。
一方面收入水平可能并沒有提高太多,另一方面本來不用花錢的地方需要花錢了,再加上大家想買的東西更多了,此消彼長之下你過得更苦逼也就是情有可原的了。所以,綜上所述,即使現在你月入過萬了,但是你的實際生活品質不一定趕得上你爸媽當年的水平,這個時候大家也就明白,為什么文章開頭的那位小伙子那么郁悶了。但是,大家還是要有夢想的,因為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發展,我們的很多問題都是發展中的問題,還是有可能得到解決的,馬云說“夢想還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
(本文版權所有,如需轉載請和本號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