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自網絡
今天是3月26日。1989年3月26日,海子在山海關附近臥軌自殺,年僅25歲。
海子(原名查海生,1964年3月24日-1989年3月26日),當代青年詩人,出生于安徽省懷寧縣,畢業于北京大學。
圖片來自網絡
海子帶著對詩歌精神的信念走入詩歌,走入永恒。他直接成為這種精神的象征。
海子是一個抒情詩人。海子曾說過,抒情就是血。他的所有作品都呈紅色,都是用血浸泡過的,都是經過了火烙后生成的。從1984年的《亞洲銅》,到1989年3月14日的《春天,十個海子》,表現出詩人一生的熱愛和痛惜,對于一切美好事物的眷戀之情,對于生命的世俗和崇高的激動和關懷。
海子的詩中充滿著一種絕望的、執著地認同死亡的情感,但這種絕望并不顯得頹廢,而是顯得非常壯美,這與他的內心氣質和后來的命運是有關的。
在《春天,十個海子》中,他寫道:
“春天,十個海子全部復活
在光明的景色
嘲笑這一個野蠻而悲傷的海子
你這么長久地沉睡究竟為了什么?
在春天,野蠻而悲傷的海子
就剩下這一個,最后一個
這一個黑夜的孩子,沉浸于冬天,傾心死亡
不能自拔,熱愛著空虛而寒冷的鄉村……”
面對大地上自然的海子在春天到來時自動綻放出的生機,面對大自然的杰作,海子感到渺小、迷惘和緘默,并感到了死亡的降臨。“傾心死亡”是海子對藝術和生命的一種終極式的哲學理解,是使他的作品煥發出神性與不朽力量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