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想寫這樣一個標題的文章,是因為看了張末導演的電影《28歲未成年》。與其說是喜歡這部電影,倒不如說是喜歡“28歲未成年”這個設定。所以在這里,我要說的與電影無關。
??? 27歲,一個接近而立之年的年齡。古人說,三十而立,到了三十歲左右,人就該有所成就。成就什么呢?功名、財富、地位,抑或是婚姻、家庭,所以古人的結婚年齡都非常早。當然,這和古代人平均壽命較短也有很大關系。但即使放到現代,27歲沒有靠譜的工作、沒有一定的經濟基礎,抑或是依舊單身,這都是罪過不小的事。尤其是女孩子,嫁出去仿佛成了成功的標志。你看多少事業上風生水起的單身女性被拿來和相夫教子的全職太太相比,并被認為應該自慚形穢,即使全職太太學歷沒她高,并在18歲高中畢業那年就嫁了人。
???我就是一個27歲還依舊單身的女人,照這社會給我的標簽,我應該叫“剩女”。除了沒有把自己嫁出去之外,我還有一個27歲了依舊心性不定的罪過。這個罪過表現為:心里能裝下一整個世界,腦袋里總有許多奇思妙想,有太多的事情想要去嘗試,卻從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而這一切轉化到現實當中就是,工作永遠不是自己想要的工作,即使它在社會眼中還不錯;遇到的人永遠不是那個對的人,即使它在父母看來還可以。而他們之所以成為罪過,只是因為我已經27歲了。
???而當這一切投放到未成年身上,又會變成多么美好的品質。那些心性不定,會促使他們不斷去嘗試,去領略大千世界的多彩多姿,即使錯了,被碰的頭破血流,他們也大可以從頭再來,因為他們未成年,有著足夠的時間去試錯,因為他們是未成年,也有著足夠的勇氣去試錯。
????我在想,究竟勇氣是未成年與生俱來的品質,還是它只是充足時間帶來的附屬品。如果是后者,難怪27歲的自己比17歲的自己多了那么多的糾結、徘徊。然而真的沒有時間了么?算算生命的長度,現代醫療和健康水平給了我至少活到77歲的生命,也就是27歲的我僅用了人生三分之一的時間。我應該用社會的標準去度量,然后將就度過剩下的三分之二生命,還是繼續追尋內心,去追尋那份真正開懷的可能呢?
????思考到這里,我仿佛握到了未成年的自己的手,她打開了我近乎停滯的生命之泉。這就是我喜歡“28歲未成年”這個設定的原因。時間的威力縮小了,一切仿佛又充滿了生機與希望。
????都說成名要趁早,這句話的另一層意思是成功、擁有一切也要趁早。然而就是有那么一群人,他們,似乎比大多數人都要晚熟一些,他們永遠用好奇的眼神去打量這個世界,一不小心就繞的太彎太遠。
??? 我也想要在某個固定的階段完成某件固定的事,然而很抱歉我沒有趕上。如果我沒有跟你們的步調一致,那么這個世界可不可以給我多一些包容和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