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筱Q? 2017.8.21
思想的產生遠比主觀的評斷來得重要。? ? ? ? ? ? ? ? ? ? ? ——《榮格說潛意識與生存》
? ? ? ? 前幾天和室友暢聊了很久。最近看哲學和心理學的書挺多,覺得越來越有意思。 阿德勒的《理解人性》通俗易懂,各種人格的劃分也讓人去思考這方面的意義和理解人格的由來,而榮格的潛意識理論,尼采的哲學也打開了新世界一樣。
? ? ? ? 以下就討論的問題加上自己的觀點做了個總結。,純屬朋友間的所謂"杞人憂天",不針對任何人和事。
? ? ? 字數(shù)4434,希望你堅持讀完有所收獲。
? ? ? ? ? ? ? ? ? ? ? ? ? ? 1
? ? ? 我們說到了宗教的問題,講到了信仰。談到了我們中國人雖然不像西方信仰上帝那般虔誠,但是"臨時抱佛腳"的來由,卻也是因為人在極度無望的時候所需要一種心靈上的寄托。即使平時不信,關鍵時刻那些土地老爺爺,財神爺爺,觀音娘娘卻極大發(fā)揮作用。室友看《人類的宗教》,還緣由和男盆友分手而走不出來,而剛剛好他爸在新疆旅游時帶回來。她極力推薦這本書,她說是因為看了關于宗教的由來,知道人為什么有了信仰,為什么能夠產生如此大的一種影響。真是感動到了她,無神論的她也算是"臨時抱佛腳",于是才放下了正在糾結的事情,找到了一種寄托。覺得愛情雖然很重要,但是畢竟不是全部,讓她走出來自己的困境。
? ? ? 每個人在不同狀態(tài)時,都能夠從書中找到一部分道理來說服當下自己所產生的疑惑吧,雖然我不能進入她的知識宮殿里去理解,但是我也有類似的感覺。尼采說,人生來就是痛苦的。我們所做的一切努力,不過是為達到目標時尋求那一短暫的快樂感,而短暫快樂之后又會陷入深深的無力感中,于是繼續(xù)尋求目標,繼續(xù)受苦。這也是為什么新生兒降落人世啼哭的原因。? 我們人類何其倔強,明知道來到人世走一遭要受痛苦,卻依舊要來,依舊在努力的為了死而活著。第一聲都哭過了,所以你又有什么理由不為你最后的走的時候面帶微笑而努力呢?
? ? ? ? 哲學中說,人都是個體的,屬于自己的。現(xiàn)在雞湯里常說的就是,即使你和她每晚MLN次,之后她還是她,你還是你。所以,精神上有交流才算是真正達到一體,這也是現(xiàn)在社會常追求的"精神伴侶"吧。當你的思想能與人產生共鳴時,那一刻的激動是無法描述的。
? ? ? 當我看尼采《悲劇的誕生》的時候,雖然開始看不懂,但是還是堅持看下去,后來某一些文字說到你心坎里去的時候,那一種愉悅真是無法用言語形容。你會覺得,在世界上有一個人與你的思想是一致的,有人懂你,而這個人還是比較早幾十年,幾百年的人,這樣一種跨越時空的交流,何其神圣!
? ? ? ? 所以,當你感到走進一個死胡同的時候,就拿起書本,或者會發(fā)現(xiàn)另外一個隱形的出口,然后,豁然開朗。你應該也會有這樣的體會。
? ? ? ? ? ? ? ? ? ? ? ? ? 2
(以下觀點我并不是要尋求一個對與錯,可能有矛盾,想到哪里就寫到哪里了。)
? ? ? 我們也有聊到中國自己的文化,剛好今天晚上我又和別人聊到了這個問題。大概是我們當今社會生產力和經濟基礎的外延——文化,作為上層建筑確實是跟不上時代。我們周圍的每一個人好像都在忙著創(chuàng)業(yè),忙著賺錢,好像慢一步,毛爺爺就會被別人搶走了,我們心急,我們浮躁。而大環(huán)境下,網絡時代的崛起,讓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迅捷,朋友圈都是代購,都在賺錢,你不能落后,你不想走,人群推著你往前。于是你在懷疑,我們在懷疑,我們的未來究竟是什么樣的,那些小時候教我們的東西呢?讀書究竟是為了什么?我們要趕緊去賺錢嗎?何時是個頭?
? ? ? ? 小時候學習三字經,學習論語,那些教我們說要"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躬自厚而薄責于人""三省吾身""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的道理,小時候都不懂,而長大了我們進入到大學,終于有時間主動學習的時候,除了那些文學院或者與傳統(tǒng)文化打交道的人還會學習這些之外,大多數(shù)理科生同學接受的專業(yè)知識其實都是西方國外的知識——系統(tǒng)、邏輯、實驗。甚至有些極端的人會過分尊崇國外的文化,認為外國的東西就是好,國內怎么比都不夠。這樣一種文化滲透多么可怕。在我們懂那些小時候學的知識的時候,也并沒人告訴我們應該要去像論語里面說的那樣子去做,而為什么要這樣子做。
? ? ? ? 即使我們血液里流淌著五千年來的"孝",被父母耳濡目染熏陶的傳統(tǒng)習俗等,但我們很多實際的作為卻又背離了這些觀點。那些篤定我一定要出國,我一定要移民的人,雙重矛盾的東西處在他們身上,一方面,不太喜歡自己的文化,另一方面卻又融不進別人的文化。思考方式的不同讓我們產生了差異。榮格花了三十多年研究《易經》,贊嘆中國人是擁有如此智慧,卻好奇為什么并沒有產生出像西方科學的方面知識。范曾談中國古典文化的時候,說到,我們很多東西都是靠悟,對著大自然參悟出來的。大概就是合邏輯的東西是存在于生活事物之中,而并非是處于控制變量的實驗中,所以中國的很多東西反而更適應于生活。中國人向來就是只在乎實用,而不在乎原因。刨根究底,是具有科學精神的人才有的。
? ? ? ? 于是我們沒有科學,我們只有技術。我們有文化,卻沒有帶來現(xiàn)代發(fā)展。我們應該具有懷疑精神,多問為什么,懷疑一切你所適應的生活方式的種種。
? ? ? ? 中國的古典文學其實我懂的并不多,應該說了解很少,但是我卻又極其的希望我們自己的傳統(tǒng)東西能夠被提上新高度,能夠滲透到每一個人的心中。蔡元培提出過"以美育救國","美育代宗教",在那個時候何其超前,無奈當時的我們只會拆城墻建假古董,令梁思成夫婦痛心不已。縱觀現(xiàn)在的中國,雖然說把美育的地位提高了不少,但是依舊只是表面的培訓班盛行,而真正的收獲,可能還得被這樣一種教育方式培養(yǎng)的人長大之后才能知曉。"美育"能讓人不沉迷于世俗的糾結之中,但是仍然不乏是競爭的一種手段,令人可嘆。
? ? ? ? 我們學習英語,并不是學習語言,還有他們的文化。" 數(shù)綿羊"般的文化滲透,其實是特別可怕的。我們不問為什么,"拿來"就用。雖然現(xiàn)在是一個全球化的時代,但是這種現(xiàn)象仍舊挺讓人心痛的。當初在國家剛起步的時候,有熱血青年出國留學然后回來根據(jù)國情救國,那么到了現(xiàn)在,我們出國留學就不回來了,完全被他們吸引了么?
? ? ? 我不知道我的這些觀點和想法是一個淺顯的大家都思考過的問題,還是說是即使發(fā)生了也認為很平常的問題。我們從屬于群體之中,是否就失去了個體獨立思考的能力,而只有集體無意識反應。 我以為到了我們這一代人會思想開放,而我以為所謂的開放并不是關于ML觀點的開放,而是學習改變那一種已經滲透血液中的思考方式。
? ? ? ? 榮格的集體無意識,簡單地說,就是一種代代相傳的無數(shù)同類經驗在某一種族全體成員心理上的沉淀物,而之所以能代代相傳,正因為有著相應的社會結構作為這種集體無意識的支柱。
? ? ? ? 而社會結構在中國這樣一個人口眾多的大國里,確實很難改變。費孝通《鄉(xiāng)土中國》里說,儒家所注重的“孝”道,其實是維持社會安定的手段,孝的解釋是“無違”,那就是承認長老權力。而長老權利無疑在我們現(xiàn)代社會已經被淘汰,所謂的"父之教",早已經被"九年義務教育"所取代,所以"養(yǎng)不教,父之過"還對嗎?所以當看到德國人的"社會育人"方式,我們是否要去學習?所以矛盾的我們從小就開始了,很多東西并不統(tǒng)一,沒有規(guī)劃。
? ? ? ? 今天讀初一的妹妹問我,"到底是"世上無難事,不負有心人",還是"世上無難事,只要肯攀登"?",我先解釋了下大概意思,然后腦海里,好像只知道有前面這樣一句俗語,卻不知道出處是哪里,于是百度了一下——
? ? ? ? 原來最先的出處是《事林廣記》,"世上無難事,人心自不堅"。而對于萬能的百度百科我基本上是相信的,如果有質疑我會去圖書館找資料,雖然只是一句簡單的我們習以為常的俗語,但卻也反應出來挺多問題。而在看那種家庭劇的時候,家長也是趁機教育小孩,你看,他怎么怎么樣,你也應該怎么怎么樣。
? ? ? ? 當然,我們現(xiàn)在的中國正在蓬勃發(fā)展,很多東西都在進步,我們似乎處在一種興奮的狀態(tài)。
? ? ? 不記得哪個老師說過,當你畫畫處于興奮的時候,很可能就是出錯的時候。范曾也說過,畫畫的關鍵是,一種情態(tài)自由要在高度的理智約束下奔突的熱情。我們,會不會也處在這樣一種可能出錯的時候?我們是否也處在熱情蓬勃而忘記了理智思考?記得川大的黃宗賢老師來做講座時,有談到現(xiàn)在浮躁社會的社交媒體,說到了主流的幾個媒體的文化輸出。當我們跟著電視屏幕里的偶像明星笑得不亦樂乎的時候,是否有思考過他們的行為方式,他們的文化價值輸出究竟對不對?一笑而過是因為只是為了放松,還是為了能從已經被價值化的電視電影中學習什么?其實我們熱衷于看通過了xx局的國內外電視劇的時候,有沒有想過是什么東西吸引著我們一季又一季的去追,你又有沒有想過其實在此過程中你已經有了文化認同。
? ? ? ? 所以,我們應該要保持獨立思考的能力,多讀書;保持質疑的人生態(tài)度,多思考。惟有經常如哲學般理性的去思考人生的問題,你才可能從俗世中跳出來,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不為俗事所困,我所理解的"遺世獨立",大概就是這樣了。
? ? ? ? ? ? ? ? ? ? ? ? ? 3
? ? ? 不知不覺竟然碼了3k多字。 現(xiàn)在談一下我看書的一些心得吧。
? ? ? 我這個人挺信命運的,但又是屬于相信"人定勝天"和"順其自然"的那種。關于讀書,我總覺得有一些東西在指引著。最初讀《悲劇的誕生》是因為要寫論文,而同學無意中說過這本書,而我以為他看過,想著之后還可以交流一下觀點。剛開始愣是沒看懂,后來想著既然開始了就把它看完,畢竟它也是有脾氣的不是。后來我先豆瓣了下看了別人的書評,大概了解了概念,又百度了下尼采這個人,接著各種相關詞條出現(xiàn)——叔本華、周國平、悲劇主義、日神酒神、存在主義、西方現(xiàn)代哲學等等。關于書評,我覺得無論觀點如何,我都挺感謝分享的人的,這就和淘寶里別人的評價一般,雖然很多人都是自動確認收貨,但是排除那些刷單的,總有一些人是認真的分享自己的心得而我們只是單純之間應該享受其成果不是么?(此番觀點也是"拿來主義",是現(xiàn)代社會的一種"資源共享"方式)
? ? ? ? 說實話,剛開始接觸這些確乎有些頭大,特別是那種新觀點,新的概念。本著寫論文的壓力,于是翻完了,而且寫了一篇半抄寫半借鑒的論文。新世界的大門算是打開了一半,當時唯一記得的就是"創(chuàng)立了一個新的世界,還有日神酒神的映射,對人生意義的一種新的解釋",寫完論文我又去看其他自己感興趣的書了,緊接著第二次寫論文,我在想,既然開始了,就把這個相關的哲學方面搞得稍微清楚一點點,于是讀了叔本華《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周國平的翻譯。有人說他們這一系統(tǒng)的哲學都比較悲觀,但是作為理性的我,讀了這類的哲學,我覺得我的感受能力稍稍平衡了一些。
? ? ? ? 之后在看《文字生涯》的時候,出現(xiàn)了尼采的相關文字,這讓我特別激動!那樣一種你了解作者提到的這個點的那種明白感,真是無法訴諸于文字。本就在看關于心理學的書,也聽過小說《天才在左瘋子在右》,后來有人又偶爾推薦我看小說《親愛的弗洛伊德》,讓我更對心理學這方面感興趣了,而以前買了好久沒看的《24個比利》也在這個時候翻開來看,不知道是不是巧合。雖然有些小說的觀點有些不符合實際,但是也是一種能讓你思考的東西不是么?
? ? ? 讀書的收獲不必多說,而學會質疑,學會刨根揭底,學會問為什么,學會擴大視野,學會滿足,學會分享,做一個有心人,這是我一直要學習的事情。
? ? ? ? 關于讀書的書單,我一般是從感興趣開始,然后對相關提到的的一些書籍進行閱讀,這樣能夠形成系統(tǒng)些吧,主要的是興趣,其次是堅持,因為并不是所有書籍都像小說一樣讓你輕松和開心,讀書是一件"痛并快樂"的事情,所以——
? ? ? 與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