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你好唐小山
?
“文起八代之衰”的韓愈,一生坎坷。三歲時就成了孤兒,一直由哥哥撫養(yǎng),生活困頓。不料哥哥又死得早,只好和寡嫂相依為命。
成年后參加科舉考試,考了七、八次,屢考屢敗。有一次考試,文學家陸贄任主考官,考題是“不遷怒不貳過論”,題目出自《論語》。按理,韓愈對于這種考題,應該是得心應手,沒想到最后竟然落榜了。
神奇的是,第二年韓愈二戰(zhàn),考官與考題竟與第一次完全相同,韓愈也把自己前一年的文章原封不動又寫了一遍。但這一次,陸贄竟擊節(jié)贊賞,將韓愈錄為第一名。
好不容易考取了功名,做了小官,還在任上屢屢遭貶,多次流放窮鄉(xiāng)僻壤。
家里的事也各種不順:《唐語林》記載,韓愈有兩個小妾,一個柳枝,一個絳桃。后來柳枝竟然爬墻要逃跑,幸好被追回來了。估計是忍受不了韓愈36歲就已經(jīng)是“兩視茫茫,白發(fā)蒼蒼,牙齒動搖”的病歪樣子了。
韓愈只好用極端的辦法來重振雄風:他養(yǎng)了一大群公雞,在它們的食里摻有大量壯陽藥,韓愈自己則每天服用一只嗑過藥的公雞。奈何此法只用得了一時,有詩為證:“退之服硫黃,一病竟不痊。”
?
韓愈寫過一篇有意思的小品文《送窮文》,希望窮鬼不要總跟著他。
他把滿腹的牢騷,在文中一一發(fā)泄。他認為,自己之所以一生困頓,是因為有五個窮鬼總是纏著自己。
因此在正月三十這天,韓愈和他的仆人,為窮鬼們準備了干糧,裝好了車船,擺好了酒菜,為他們送行,希望這幾個窮鬼有多遠滾多遠。
而這五鬼也非等閑之輩,他們非但不走,反而懟了回去:你年幼無知時,我們陪你耕田讀書;你長大后,你家門口的門神經(jīng)常呵斥我們,我們也都忍了;你被貶官到窮鄉(xiāng)僻壤,那里環(huán)境又差,各種孤魂野鬼也來欺負我們,我們都沒想要棄你而去;你讀博士的那四年,窮的早上吃點碎蔬菜,晚飯只吃一把鹽,人人都在嫌棄你,還不是只有我們在保護你。如今你卻要把我們趕走,真是太沒良心了!
韓愈承認說,好吧,我其實是知道的:“智窮”這個鬼,讓我操守正直,不做欺詐傷害別人之事;“學窮”這個鬼,使我輕視虛名、專心做學問;“文窮”鬼,讓我寫文章不擅炫技,只寫自己想寫的精良文章;“命窮”鬼,使自己面丑心善負責任,從不與別人爭名奪利;“交窮”之鬼,讓我對朋友掏心掏肺。
五個窮鬼認為韓愈的概括很對:我們忠心耿耿跟著你,雖然讓你與世不合,但這只是表面上的困頓,其實我們這樣是在幫你,幫你贏得百世千秋的英名。
主人實在沒法辯駁這些話,于是只好打消了送窮的念頭,垂頭喪氣,拱手稱謝,把那柳條編的車、草扎的船燒掉,請窮鬼在貴客的座位上坐下,就這樣繼續(xù)窮下去。
?
不少文人都曾經(jīng)作文,要把“窮鬼”趕走。西漢楊雄就寫過《逐貧賦》。
韓愈的《送窮文》,無論從主客問答體的形式,還是從內(nèi)容上看,是完全脫胎于《逐貧賦》。在韓愈之后,晚唐段成式、宋代王令和明代劉基,都作有《送窮文》。
幾千年來,中國人一直在想辦法,試圖擺脫纏身的窮鬼。
《文宗備問》云:“顓頊高辛時,宮中生一子,不著完衣,宮中號為‘窮子’。其后正月晦死,宮中葬之,相謂曰:‘今日送卻窮子’。自爾相承送之。”
按《荊楚歲時記》:“晦日送窮。”所以后世送窮鬼的日子,就被定在正月三十日。唐代姚合《晦日送窮》詩云:“年年到此日,瀝酒拜街中。萬戶千門看,無人不送窮。”
唐以后,送窮風俗仍然在民間流傳。宋代有《臨江仙》詞云:正月月夕盡,芭蕉船一只。燈盞兩只明輝輝,內(nèi)里更有筵席。奉勸郎君小娘子,飽吃莫形跡。每年只有今日,愿我做來稱意。奉勸郎君小娘子,空去送窮鬼,空去送窮鬼。
去送窮鬼。
送窮鬼。
窮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