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底到2015年,突然智能家居火熱起來。各種各樣的家電,紛紛掛出了“智能”的字樣。連一個水壺都要掛個智能二字,仿佛喝了它燒的水,能獲益多多。仔細看下大多數智能都是把原來的遙控器搬到了手機上,革了遙控器的命。有少部分走在前頭的廠商,開始加上了一些對用戶數據的處理服務,家電或者其他設備開始做一些根據用戶習慣、環境場景而形成的自動化的東西。
對于智能的考慮,廠商有各自的情況。一類是傳統制造業的中小廠商,他們原本依靠低人力成本和價格戰等手段存活,在這個“智能化”的浪潮下,先開始遙控器革命!考慮的是先活下來。在智能家居的市場上,牢牢站穩長尾的地方。接著是傳統制造業的大廠商,在行業中猶如泰山北斗,他們不光是要趕上潮流,也要引領潮流。趕上潮流對他們來說輕而易舉,幾百臺冰箱的錢,搞一個app一個服務端綽綽有余,遙控器輕而易舉的下崗了。但是隨著深入發現,遙控器革命成功后,繼續努力找不到方向了。手機遙控設備看起來很cool,但是面對硬的屏幕按下去的感覺,怎么都比傳統遙控器按著差點;通過app可以做一些遠程控制,定時預約的功能,僅此而已。玩幾天新鮮過了,能干點啥?看著國外NEST很火,但是背后要做的“智能”是什么,都不知道,不過他們沒有放棄繼續摸索。還有就是創業者,有著很好的想法和專業技能對于用戶體驗以及互聯網的玩法都很熟悉。但是產品在光鮮的外殼下,硬件質量或者供應鏈都有點力不從心。雖然都是一些有想法的產品,但是最終給到用戶的還是不盡如人意。創業者的生存壓力、對產品的理想、市場的現實交織在一起,這部分很多都是帶著鎖鏈跳舞。
而廣大消費者,對智能家居態度曖昧。知乎上有一個評價智能家居就是“有房的Geek”需要智能家居。雖然有點片面,但是現實就是如此的殘酷。消費者購買往往是受沖動行為以及口碑效應這兩個因素影響。前面的遙控器革命,就讓很多消費者沖動了,但是長久用下來也不過如此,然后口碑效應下,對于智能的產品就理性的多了。而真的對此鍥而不舍的,只有Geek們,而且家居必須有房子才能承載,所以接受的面更窄了。
在國外紅火的產品,在國內還有水土不服的問題。NEST就是典型一個例子。國內的居住普遍以公寓為主,沒有很大的面積同時也很少會對溫度有很精準的控制,冷了穿衣熱了開空調。國外的優秀產品到了國內,本土化的問題將大大超過產品本身的質量和價值。
智能家居走的路,是從點到面的過程。需要一個能在家庭中站穩腳跟的產品或者類似小米家庭套裝那樣低成本的產品去幫助人們激發對智能家居的需求,知道“智能”對我是有用的。讓大家知道除了能讓手機做遙控器,還有更多的事情可以做。隨著優秀產品的增多,家里也有了越來越多的“智能”家電和家居產品,那么隨后就是連接這些產品,讓人能生活在整個智能的環境中。舉一個簡單的場景:起床鬧鐘響不是光有鬧鐘,窗簾會自動打開,用陽光喚醒人,接著房間燈光會調節到適宜亮度,衣柜根據季節、天氣、潮流提供穿衣搭配建議并把建議的衣服找出來,廚房根據個人身體狀況、飲食習慣、食材質量準備好早餐……人起床后,可以悠閑的聽著音樂洗漱,然后早餐在稍后送上,吃完后更衣出門上班,悠閑的一天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