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期丹桂已濃郁飄香,未及慢賞,秋雨便匆匆落下,打了落花,涼了秋意,冷香凝結,在心中久久化不開。
中國文人的名字總是有著別樣的韻味,余秋雨先生的名字也如他的文字一般,清冷、直擊人心。曾經只是耳聞余秋雨先生的盛名,后來偶然買了一本《文化苦旅》,被余秋雨先生平淡、舒緩卻又頗具趣味的文字吸引,豐富的閱歷以及淵博的知識讓我又深深為之折服。
《慢讀秋雨》其實也是余秋雨先生的一本書,在機場候機時挑選的一本書。多日的忙碌,等待已久的遠行,或許心靈需要像燭火一樣照耀著我們的行程,便與這本書便不期而遇。
一直以來,我讀秋雨先生的書都是秉承著慢讀、慢品、回味的三步原則。不擺至上至高之道,字句間卻都是大智大道,就像秋天的細雨慢慢洗去夏日的浮躁、驕縱,歸于寧靜,歸于爽氣高秋。
在歸程的高鐵上,我早早找到自己的位置,落座,因為有五個多小時的行程,我便從背包里取出了《慢讀秋雨》。看著窗外趕車的匆匆人群,焦急的心漸漸沉淀。鄰座的旅客姍姍來遲,坐下來后,稍休息片刻,只見他也從包里取出了一本書,是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相視一笑,不言的打了個同道中人的招呼,便各自細讀秋雨。
秋雨先生說,這是一個以快為尺度的時代,人類對速度的欲求填滿了地表的每處角落,地球和我們的內心已經越來越承載不起。
去西寧,因為中間出現了意外,最后是乘坐飛機過去,在機場候機時,被告知因流量控制飛機延誤。想象不出廣闊的天空,連多一架飛機都會變得擁擠。生活需要慢下來,給自己一個喘息的機會。所以在面對一堆麻煩的突發事件時,我便用秋雨先生的話說服自己,回歸心靈,體驗一種來自靈魂深處的熟悉的安詳,才能聽到自己生命的原始節奏。假日旅行,本就是為了偷得浮生半日閑,是休憩,而不是為了另一種快節奏。
秋雨先生總是從文化出發,歸于人生大道,落定在生命之意義。他淺談國內各地、古今各國文化,平淡樸實,字字攻心。慢讀秋雨,用秋雨先生的三觀去體會旅行途中遇到的人與事。
西寧閑逛,恰遇東關清真大寺禮拜五的大禮拜,大寺在一條還算繁華的街道邊,一路走過去時見到很多帶著小白帽的回族同胞。待我們站在寺外圍觀時,從四面八方陸續涌來穆斯林,一頂頂小白帽行程一道獨特的風景現。聽站在旁邊等待禮拜開始的穆斯林大叔講述,大概會有兩三萬的穆斯林,來自周邊各省,像甘肅、寧夏等地。讓我震撼的不僅僅是人群之眾多,而是在匆匆人群中,我見到胡子、頭發都已花白的耄耋老者,沒有雙腿只能靠雙手行走的,幼齒孩童,蓬勃生機的青少年,更多是中壯年。在禮拜開始時,全場肅靜,恭敬而虔誠。因為人群之龐大,大寺廣場早已鋪滿禮拜毯,門口的人行道向前百米、向后百米,整整齊齊鋪著禮拜毯,穆斯林們一個緊挨一個,互不打擾,卻似有扯不開的線連接著這樣一群人。第一次感受到宗教信仰的力量,讓人贊嘆,又很敬畏。
在江蘇長大,從小見過的信仰宗教的人,只有喝酒吃肉在喪禮上念糊涂經的和尚,還有每晚關著燈在十字架下禱告的外公外婆,后來外婆生病的時候,外公竟也不顧外婆病痛,拉著她坐起來繼續禱告。小時也埋怨,但是后來長大了便理解了,外公是不希望外婆被病痛帶走,他希望夠虔誠的向耶穌祈禱,外婆便會痊愈。不過,他們現在都已離開,基督教留給我的也就只有夜晚的禱告了。
朝華之草,夕而零落;松柏之茂,隆寒不衰。經歷忙碌的工作,在慢生活、慢文化中尋找慢審美、慢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