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妞:
Hi,每隔一段時間一封信,這是第四封,年初咱家出了點事,這信就一直拖著。中間又因為我的失信,沒能順利的認識你未來的媽媽,導致我們相見的時間又得推遲,這樣心懷愧疚得拖著,就一直到了現在。
幾天前,我在飄窗上看書,以為是坐太久了,感覺頭暈了一下,正準備站起來活動的時候,室友傳話過來,“剛才是地震了嘛?感覺樓在晃”。跑到窗邊,樓上的阿姨正好也在觀望,對我們說,“家里的吊燈一直在晃”。于是趕緊換好衣服,下樓。 彼時,小區花園里站滿了議論紛紛的人,拿出手機,才發現就是下樓的間隔,已經被九寨溝地震的消息占滿了通知中心。如果不是曾透過屏幕目睹過2008年汶川地震的境況,身處中原腹地的我們很難對地震的破壞力有清晰的認知。盡管相隔幾千公里,十幾樓層有明顯晃動的震感仍讓人不寒而栗,保險起見,一眾人還是在樓下呆了好一會兒。
樓下的等待敦促我趕快寫完它。要知道,我是個極度抵觸分別的人,給你寫第一封信時,身份還是大學生,那時抵觸畢業,倒不是因為害怕融入社會。只是對相處幾年的同學朋友要分開甚至「永不得見」這件事,格外的不舒服。那種分別,是意料之中的分別,然而有一天,你會明白了另外一個更嚴酷的現實,這世界上的大多數告別,都不會給你機會提前準備的,連讓你傷心的準備都不會有。一直關注著地震的后續報導,心里在想事情發生的前一天,所有人都在忙著自己的生活,計劃著第二天要做什么,卻沒想到從那一瞬間開始,自己所在的區域成了「災區」。而那些此時受難的人,無論如何也無法面對這樣的分別吧。
小妞啊,第一次在信里談這樣嚴肅的話題,不知道你是否也會抵觸。可畢竟這些在你逐漸成長中一定會經歷的事,我想提前給你一些預告,倘若到你有面對這些事情的時候,事實帶給你內心的不安能夠通過這些預告不至于那么強烈。
我只想這樣簡單得保護著你,不強行輸入自己的三觀,讓你成長為像我的人,即使我可以預見這會讓你成為一個對世界「無害」的人,但我無意如此。于我而言,更希望你我的關系像綠植與園丁那樣,我由你肆意生長,不按照世人喜歡的模樣去修剪你,但我也不允許其他蟲害去侵犯你,而你只要按管成長就是。
我給你取了名字叫俁俁,源自《詩經》。至于是什么意思,等你到了能理解詩經的年紀,自然就會明白。我一直準備著迎接你的到來,但沒有「為了」組成一個家庭而降低自己的要求,盡管這會讓成家的目標實現起來不那么順利,不過經歷過足夠等待的結果,應該會更美好吧。我想跟你講述那些我看過的故事,悟出的道理,學會的技能,這些不是靠這些簡單的文字就能表達完的,我會一直寫下去。
已是深夜,還是上次看書那個飄窗,透過窗外林立的樓宇,竟意外得發現一顆不那么閃的星星,晚風拂面,泛起一陣困意,至此停筆吧。
未來的爸爸
2017.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