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事隔多年,重先捧讀小豆豆,是因為來到了現實中的“巴學園”——榮成市第二十中學。學校小學部五個年級,每個年級一個班,最多的班級22人,最少的班級12人,一個地地道道的 “巴學園”。
莎翁曾說過: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其實,每個讀者不同的年齡段不同的境遇中讀出的哈姆雷特也是不一樣的。沒有經歷的人讀不出紅樓的辛酸與況味,年少時讀不出《皇帝的新裝》的諷刺與無奈。
錢穆先生在《國史大綱·引論》中有言:所謂對其本國已往歷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隨一種對其本國已往歷史之溫情與敬意。在現實的“巴學園”里,重讀《窗邊的小豆豆》,我便是帶著“溫情與敬意”,當然,更有美好與向往。
? ? ? ? ? ? ? ? ? ? ? ? 敬意
所謂敬意,有對小林宗作本人,亦有對培養他的這個民族。
對比“校長”這個稱謂,我更愿意稱其為“先生”,先生一詞既是一個稱謂,亦能代表一種修為,它既表達出一份崇敬,也體現出一種精神。概而言之,是那種對學生能言傳身教以處世立身之道,示范風骨與風度,為后輩的成長提供學問坐標和人格營養的人,亦是不求聞達,以弱身御強世,為國傳承與擔當的人。“先生”之名,他受之無愧。
我敬佩于小林先生對教育的矢志不渝。小學畢業的他通過努力考取了教師資格證,緊接著考入東京音樂學校,成為成蹊小學的教師,后又受財閥資助,游學歐洲,接受了先進教育理念的洗禮,后為創辦巴學園,又一次赴歐洲多所學校考察。縱觀他的一生,雖生逢亂世,百折而不撓,始終追逐著自己的教育夢想。當他眼睜睜地看著凝聚著心血和希望的巴學園被戰爭的烈火吞噬時,那句“下一次,我們辦一個什么樣的學校呢”,看似平淡,卻讓每個讀者忍不住潸然淚下。米蘭?昆德拉曾說過:生活就是一種永恒的沉重的努力。相信先生的教育生活,猶是一種永恒的幸福而沉重的努力!
我更敬佩于他的教育智慧。“請讓他們帶來山的味道和海的味道”,小豆豆的媽媽慨嘆:“能把想說的話,如此簡練的表達出來,除了校長先生之外,沒有第二個了”。是啊,沒有比這句話更能體現出小林先生的教育智慧的了,簡簡單單的一句話,把想說的意思全部概括其中,反復玩味,的確再也找不到比這更好的表達了:既有童趣,讓孩子能理解,也包含著他對家長的期待——別讓孩子偏食。在溫泉旅行的過程中,孩子們表現出令人吃驚的素養,但巴學園里,卻從沒有規定“要怎么樣”或“不許怎么樣”,因為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們不知不覺地就知道了很多,潤物細無聲的教育處處都在,良好的觀念已經深深地植根在孩子的心里。這不得不讓我們深深感佩于先生教育的智慧。反觀我們的教育,為什么我們的孩子對千百條的“清規戒律”視若無睹,充耳不聞,甚至屢教不改?是孩子的問題?還是我們的智慧不夠?
對小林先生的敬意也不得不讓我把目光轉向孕育他的那片土地。巴學園創立于1937年,1945年即毀滅于戰火,只短短存在了8年的時間,但它是一個國家教育的縮影。一個能在廢墟中迅速站立并崛起的民族,勢必有它能夠強大的理由,而教育必然是其背后不可忽視的力量。自1949年始到目前為止,細數過來,這個小小的國家已有近30位諾獎獲得者,這不得不讓我們汗顏!我們雖詬病這個民族的缺陷,但不能不學習它的進步之處。因為,泱泱大國,錢學森之問至今敲打著國人的心房!
其實,我們的教育也曾有過輝煌的時期:白馬湖畔的春暉、戰火中的西南聯大、教育即生活的曉莊,但這些恍惚已斑駁成夢中光影;我們也曾有過如小林一般致力于平民教育的癡情者:陶行知、晏陽初、梁漱溟,但他們業已淹沒于歷史的滾滾塵埃。多少人慨嘆,大師輩出的時代一去不返!教育,是希望,是生生不息的源泉,我輩隨卑微如螻蟻,仍當努力之。
? ? ? ? ? ? ? ? ? ? ? ? 溫情
相信讀過這本書的讀者,都會有一種共同的感受,那就是始終有一種溫情觸碰著內心最柔軟的地方。當小林校長“一次也沒有打呵欠,一次也沒有露出不耐煩的樣子”“探著身體,專注的”聽完小豆豆四個小時的嘮叨時,她突然感覺到“非常溫暖,非常安心,心情好極了”,甚至想“能永遠和這個人在一起就好了”,當一所學校讓孩子感到溫暖、安心、心情好極了的時候,誰能說這不是一所充滿溫情令人心生向往的學校?當一位老師讓孩子有永遠在一起的想法的時候,不就是最好最成功的教育么?當被先前就讀學校退學的小豆豆不時聽到小林校長那句信任滿滿的話語:真是個好孩子!當身當被先前就讀學校退學的小豆豆不時聽到小林校長那句信任滿滿的話語:真是個好孩子!當身有殘疾永遠長不高的高橋君囊括了運動會上所有的獎牌時,這些溫情的時刻已經為他們烙上了一生的生命底色,搭建了一輩子的生命圖譜。
作為教育者,怎么能不被小林的這種大愛和情懷所感染?教孩子一時,想孩子一世。南懷瑾老先生曾說過:把天下人當子女,把子女當天下人。小林先生做到了。我們的教育對象中不乏小豆豆這樣的淘氣包,不乏高橋這樣的先天有缺陷的孩子,我們所給予他們的是什么?曾聽過一位同仁說過這樣一句話:你想讓自己的孩子遇到什么樣的老師,你就做什么樣的老師吧。我們可能做不到偉大,但就讓我們本著為人師的最基本的同理心,做一個讓自己的孩子期望遇到的那種老師吧!
? ? ? ? ? ? ? ? ? ? ? ? ? ? 美好
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讓人學會謀求幸福,最成功的教育當是讓人能夠感受到生活的美好的教育。提倡自然教育的盧梭曾在《愛彌兒》中譴責無知的教育者,“教給他一切的知識,卻就是不教他認識他自己,不教他利用自己的長處,不教他如何生活和謀求幸福。”
巴學園里的小豆豆們長大后成就不一,愛做實驗的阿泰成了享譽世界的物理學家,扯過作者小辮子的大榮君是日本屈指可數的東洋蘭鑒定專家,淘氣的小豆豆成年后也成為著名的作家、主持人,作者同班的其他孩子也都有了自己心儀的事業和家庭,最令人欣慰的是,成年后的他們每個人都能感受和體味到人生的幸福,他們內心平和寧靜,生活美滿安逸。也許,這就是教育最美好的樣子。
回頭看看現在的孩子,有多少掙扎在心理疾患的邊緣,有多少喪失了對生活的激情和希望,小小年齡便已經目光呆滯、少年老成。最近,北京大學一組大一新生的心理健康調查數據讓人大跌眼鏡:
北大一年級的新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其中,有近31%的學生厭惡學習,或者認為學習沒有意義。還有近41%的學生認為活著人生沒有意義,我現在活著只是按照別人的邏輯活下去而已。其中,最極端的就是放棄自己。
觸目驚心啊,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應該是感受生活之美好么?當喪失了對生活的美好追求時,教育是不是就失去了意義?
美好的教育更在于教育者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小豆豆在原來的老師眼里是一個“不停的開關桌子”,“無視課堂,隨便的同宣傳藝人打招呼,同燕子對話”“畫畫故意畫到桌子上”的無可救藥的頑劣兒童,老師無計可施,采取了最簡單粗暴方便易行的手段——逼迫豆豆媽做了退學的選擇。
其實想想,不禁為小豆豆涔涔汗下:假如她繼續留下,那等待她的將是天性的泯滅,靈性的扼殺;如果沒有巴學園,她面臨的可能是不斷的被拒之門外,最終懷疑和否定自己,滑向可怕的深淵。還好,有巴學園!還好,有小林宗作!
小林先生看到的是頑皮背后的善良、創造力和蓬勃的生命力,他能發現美好,也善于培植美好。當小豆豆們沉浸在“健康樹皮”的快樂中時,他選擇了對孩子們說了善意的謊言,呵護著一顆顆純真而向善的童心。當小豆豆們一遍一遍地圍著學校轉圈,一遍一遍地唱“巴學園,好學校!走進去一看,還是好學校!”時,作者發出這樣的感嘆:
對于真正為孩子們考慮的教育者來說,每一天都會遇到數不清的煩惱。更何況像巴學園這樣在各個方面都與眾不同的學校,更會受到意見不同的人的批評和非難。在這種境況中,小學生們的合唱,對校長先生來說,是比什么都珍貴的禮物。
因此,那一天,巴學園的“驅逐鈴”,比平時的任何一天響得都要晚。無疑,這是用美好回報美好!孩子們純真的聲音就是對心力交瘁的先生最美的回報!
? ? ? ? ? ? ? ? ? ? ? ? ? 向往
巴學園,無疑是每個有情懷的教育者無限向往的田園。作者寫作本書時已近50歲,但短短的巴學園生活卻鮮活的印在她的記憶中,仿佛已融入她的血液。愛因斯坦曾說:教育是什么,教育是當你把學校里學的所有東西忘了之后剩下的東西。巴學園的經歷給她的一生留下了寶貴的財富,令她一輩子念念不忘,令所有讀過這部書的人都心生向往。
向往巴學園童話般的設計。長著綠葉的矮矮的樹做的大門,電車改造的教室。當看到巴學園的一瞬間,“小豆豆的眼睛不由得一亮,臉頰上也煥發出快樂的光彩”。沒有童心,不會打造出這般童真的校園。
向往一個教育者對孩子發自內心的尊重。小豆豆有跟大人平等對話的權利,“無論是之前,還是這以后,再也沒有一個大人這么認真地聽小豆豆說話了”,以至于上學成了小豆豆最大的期待。光著身子游泳的孩子們,讓患小兒麻痹的泰明和先天殘疾的高橋君,毫無芥蒂的融入其中,他們從沒有感受到些許的自卑。孩子的眼睛是最純凈的,她們最能洞察成年人眼中的異樣,但這些有缺陷的孩子在校園的任何地方從沒感受到自己跟別人有什么不一樣。當在先生特意安排的但又不著痕跡的說話訓練課上,不善于表達甚至一句話都說不出來的孩子困窘的站在人群中間時,他不露聲色的幾句“然后呢”,讓孩子贏得了終生難忘的掌聲,獲得了受用一生的自信。對照自身,自慚形穢,多少次以不耽誤課堂進度為由,剝奪了孩子建立自信的權利。等待,耐心的等待,可能是對孩子最大的尊重!善哉!小林先生。
向往它個性化的教學方式。孩子們可以根據當天的心情和方便,每天都自由選擇自己喜歡的座位;還可以從自己最喜歡的那門課開始,而老師負責掌握每個學生的興趣,因材施教;如果大家都非常努力,上午就能完成一天的教學計劃,下午就可以散步,去大自然中學習;當然,還有終生難忘的溫泉旅行,“旱田”老師的莊稼課,快樂的野炊……,這些個性化的學習方式,不僅保護了孩子好學的天性,增長了孩子的見聞,更重要的是學習到了實實在在對未來有用的生活知識。回想自己的小學生活,最鮮活的記憶就是在有著白色沙灘的西河里洗澡的經歷,女生在上游,男生在下游,雖然洗頭膏用的是最便宜的食用堿替代,但那種歡快,至今歷歷如昨。其實,至圣先師孔子早已為我們描繪了最個性化的教育——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羨之慕之,何日我們能回歸教育的本真?
向往先生對孩子發自內心的真愛。為了讓孩子們擁有健康的身體,養成細嚼慢咽的習慣,先生可謂費盡心思。他發揮自己音樂的特長,借用英國的《劃船歌》曲調,作了一首《飯前歌》:
好——好——嚼啊
把吃的東西
嚼啊嚼啊嚼啊嚼啊
……
? ? ? 唱完這首歌后,巴學園的午餐正式開始,孩子們在安靜中享受著美食,空氣中也流動著愛的味道。為了開辦巴學園,他走遍歐洲,參訪多所小學,拜訪多個教育家。為了幫助孩子們達到精神和肉體的和諧,從而喚醒想象力,促進創造力,他兩次遠行瑞士,同達克羅玆學習“韻律學”,并親自給孩子們上課。唯有對教育的真心,才會有如此傾心的執著和付出。
向往先生超前的教育理念。他明白親身實踐和經歷才是最好的教育,所以他不斷的讓孩子“試一試”,小豆豆為了找到掉進廁所里的心愛的錢包,舀出的大糞堆成了小山,他只是像朋友似的說道:“弄完以后,要把這些全都放回去,啊”。巴學園的小學生,從來不會到處亂寫亂畫,因為,在學校的音樂課上,他們已經盡情地涂寫過了,清理涂寫完了的地板,讓孩子感受到收拾衛生的不易,所以,孩子們不會在任何地方亂寫亂畫。“行動勝于說教”,“教育靠疏而不是靠堵”,近百年前小林先生已經用實踐驗證了的教育理念,我們是否借鑒并應用于我們的教育中?
再次品讀經典,再次感受小林先生的風骨,仍然那么親切,那么動心,如飲甘霖!如沐春風!
“云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
古來圣賢皆寂寞,百年之后,遙望先生之背影,他告訴我們有一種情懷叫“教育”。
新的時代,呼喚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