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為什么要做心理咨詢?起因是因為我又一次有了一個念頭“活著沒意思”,為什么是有一次,這個以后再聊。
當我發現我的這個念頭時,我很害怕,自己拼命的想控制自己不要陷入這種情緒里,過了很久,大約一年,我終于承認我沒有走出來,我需要有人幫我。
(一)怎樣找到合適的心理咨詢師?
找心理咨詢是需要有個前提,就是你得承認自己有問題,需要專業人士的幫助,這一步,很多明顯內心有問題人都不一定會走過。
最開始,我找心理咨詢師很迷茫,不知道該找誰,我能想到跟心理咨詢有關的我欣賞的人或者公眾號就是武志紅老師,我就開始搜索他的公眾號,很慶幸,他有咨詢團隊,有網絡咨詢的業務,我就找了一個離我近的城市的老師,想著文化差異會小一點,能更好的彼此理解,也怕遇到有口音的老師,感覺會怪怪的。
之后就按圖索驥的看到很多老師的簡介,我立刻發現自己的無知,好多專業術語的表述,什么“動力取向”、“精神分析”、“薩提亞”等,不知道該選哪個,我就找了一個我能看得懂更多簡介內容的女性老師Y,進行網絡預約,每次600元(不同的咨詢師,不同的閱歷能力,價格不等,正規的咨詢師一般400起步),每次50分鐘。咨詢前后4、5次的樣子,每次都是提前預約,繳費(繳費后,如果想取消是需要提前通知老師,提前時長需要看清楚哦,要不然費用是不會退的),后來感覺自己不是很喜歡,自己終止了。
這里需要跟大家特別說明,咨詢最開始時需要很多時間讓老師了解你,所以前幾次的時長基本上都是在講述自己的過往,換老師也就意味著,這部分講述還得需要再講述一遍,需要付費的哦。但是我慎重考慮我想要的效果之后,做出換老師的決定。
之后再找老師,我就很謹慎,會先考慮,這個老師我喜不喜歡,我愿不愿意跟她聊天,愿不愿意分享自己內心更多的想法。
之后我找了一些便宜的、其他看似專業的網絡咨詢的老師,嘗試哪種更適合我。我找了淘寶網上的一個看似很專業的,找了一個微信公眾號上看似很專業的,但是都不讓我信服,我自己分析,是他們的運營的商業氣味蓋過了專業的學術氣味,總之,給我的感覺不太對味。
最后,選擇的是武志紅老師的課程里提到過的曾奇峰老師,找了他的公眾號,選擇了一個我喜歡的老師L。
她一上來沒有了解我的問題、訴求、過往之類,而是問我怎么選擇的她?讓我感受到被關注的需求得到了滿足,我正好是一個喜歡研究為什么的人,我好像有了一種“終于找到知音了”的感覺。
還有幾個讓我覺得很專業的方面是,我們之間需要簽署咨詢協議,明確雙方的責任與義務。還進行了4-6次評估咨詢,給彼此雙向選擇的機會,我感覺這種做法很公平,很專業。還有,我的咨詢老師在簽協議前很明確的提出了咨詢效果問題,我的意愿與悟性,老師的水平,我們之間的互動,都會對效果產生影響,畢竟每周一次,一次600元,一年下來也是一筆不少的錢。
與老師L的咨詢持續到現在,已經快一年了,我很愉快,看到自己很多的成長與改變。這也是我想寫文章分享自己的動機。
(二)為什么你要做心理咨詢?
人心是最復雜、最深不可測的東西。自己很多時候想了解自己的時候都是孤獨的,過去10年閉門造車式的鉆研,讓我沒有看到自己的很大的進步(我只是在行動上有了突破,但是內心沒有發生很大的變化)。
專業上,找專業人士做心理咨詢是給自己找個拐杖,幫助自己更好的走出內心迷障,建立自我的殼。保護你不要鉆入牛角尖中。
現實上,你身邊的人由于文化、地域等因素相同,如果不是從事心理咨詢專業的人,很大概率是你們都是同一類人,你想突破,找身邊的人幫助,很大概率是很難的,因為你看看他得生活就知道,他的問題不比你少,怎么可能有精力幫助你呢?
即使是身邊有學過心理學,但是沒有從事心理咨詢的朋友,他也很難真正幫助到你,因為,這是需要持續進修自己與技術的專業,沒有更多的操作與實踐的話,僅是知道了很多心理上的名詞,而沒有很好的深入感受。這也是為什么很多人感慨“知道很多道理,卻過不好這一生”的原因之一。
最后,你生病了都知道找大醫院看大夫,最好還得是專家號,為什么心理出現癥狀,就隨便對付了呢?不愿意在精神健康上花錢找個專業的人來幫助自己呢?
好了,總結一下要點:
1、做心理咨詢的前提,你需要承認自己有問題,自己渴望突破,自己需要幫助。
2、找個可靠專業的心理咨詢師或機構,選擇自己喜歡的老師陪伴自己探索。
3、對心理咨詢有個合理預期。
4、專業的事就需要專業的人幫助。
以上內容為原創,轉載請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