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記得看過一個同事的朋友圈,他寫,也許在不對的時間讀了一本“好”書,但是不知其所云,他讀得正是《麥田里的守望者》。我曾快速讀過一遍,和他有類似的感覺。這次出去旅行五日,難以入眠時,枕邊翻得就是這本書,五天里我不知不覺讀完了第二遍。當我沉下心去,就好像鉆入了書里,可以把自己變成16歲,并跟在霍爾頓的背后靜靜地觀察著他......
? ? ? ? 書主人公霍爾頓是一位中產階級之子,16歲,他在潘西中學讀書,對學校里的一切老師、同學、功課等等,他都膩煩透了。終于,他因5門功課中的4門不及格而被學校開除。他自己頹廢,但是卻還沒有自甘墮落,他看不起同寢室的墮落室友,對于老師校長,他亦看透及不屑于他們的虛偽。他想乘著家長知道自己被開除之前,過一段自由的日子。青春涌動,他在電梯工的聳動下叫了妓女,但是他又放棄了。他被這個電梯工的人敲詐而打架。他和女友薩麗去看了場戲,卻不喜女友的假情假意和矯情,分手了。他失望了,想遠走高飛,冒險回家和深愛自己的小妹妹菲比訣別。他告訴妹妹說,他最想做的是一名“麥田里的守望者”:
“我老是想象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塊麥田里玩一種游戲,有幾千個小孩,附近沒有一個人——沒有一個大人,我是說——除了我。我呢,就在那混帳的懸崖邊。我的職務是在那兒守望,要是有哪個孩子往懸崖邊奔來,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說孩子們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兒跑。我得從什么地方出來,把他們捉住。我整天就干這樣的事。我只想當個麥田里的守望者。”
他接到安托里老師電話,覺得似乎他是理解自己的一個人。可是在安托里老師家里的夜晚,他又被這位男老師類同性戀的行為嚇住了,當晚離開了。他失望的決定離開城市去西邊做一個又聾又啞的工人,最后一次和妹妹訣別時,他的小妹妹竟然毅然決然帶著自己所有的行囊要和他一起走。他沒有走成,他帶著妹妹簡單參觀了動物園,穿過公園,妹妹坐旋轉木馬,下起了雨,他就坐在長椅上大雨下,看著旋轉木馬上歡樂的妹妹,一圈又一圈......
? ? ? ? 若我們以一個成年人的角度去看,會很難理解這本書。但是,這是一個16歲敏感少年的生活。我們是否還能憶起16歲時的自己?讀《傅雷家書》,傅雷在給兒子傅聰的信中寫道:
我二十一歲在瑞士正患著青春期的、浪漫蒂克的憂郁病:悲觀、厭世、彷徨、煩悶、無聊;我在《貝多芬傳》譯序中說的就是那個時期。孩子,你比我成熟多了,所有青春期的苦悶,都提前幾年,早在國內度過;所以你現在更能夠定下心神,發奮為學;不至于像我當年蹉跎歲月,到如今后悔無及。
記得有一次和一個兄長聊天,他讀書時給人感覺是那種乖乖的男生,他告訴我他高中時的他,他說,他其實沒有父母老師眼中那樣乖巧,他高中時常和幾個老師眼中不好的學生混在一起抽煙打牌,但是因為成績非常好(那個時候他是真正的學霸),所以沒有惹很多麻煩,中國學校唯有成績是免死金牌。16歲的我是別人眼中的乖乖女,除了機械的學習那時的我其實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假期里作業就是我的“工作”,“工作”之余和同學打不來錢的斗地主臉上貼的到處是小紙條,冒著瓢潑大雨男男女女去看電影,或者夜晚偷偷去文化館溜冰。16歲,也許有孩子已經在16歲立下了宏偉志向,并打算為這個志向孜孜不倦的努力。但是大多數普通的孩子,還是迷迷瞪瞪的踏上了從少年到青年的第一節臺階,他們根本不知道自己該要什么,但是他們亦不是全盤接受父母老師灌輸給自己的,他們并不像我們認為的那樣不諳世事,恰恰相反,他們心里和明鏡似的,洞察一切是非對錯,我不由的想起《圍城》中的一段:
“無論如何,這些學生一方面盲目得可憐,一方面眼光準確得可怕。他們的贊美,未必盡然,有竟上人家的當;但是他們的毀罵,那簡直至公至確,等于世界末日的“最后審判”,毫無上訴重審的余地。”
其實看來,16歲時,也許我們都曾是霍爾頓——青春、彷徨、易沖動、躍躍欲試于新鮮事物、不屑于權威、痛恨虛偽,為其不同在于成績好壞,相同點在于我們都知道有懸崖不可以掉下去。
? ? ? ? 話又說回來,中產階級的孩子,16的霍爾頓,如果擱到中國現代,他可能是我們周圍任何朋友的孩子。這樣的孩子,忙著到處補課,偶爾的閑余也要被抓去和父母去國外或者國內旅行,住四星級以上賓館,他們別說頹廢了,他們根本沒有時間和機會思考頹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