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覺已經很久很久不寫文了,因為狀態不好。
我是一個不愿意把自己的脆弱表現出來的人,是的,不接納自己的脆弱,可是,誰人沒有脆弱的時候呢?
蔣勛說散文才是文學最好的呈現形式,而什么樣的散文是一篇好的散文呢?
我們每天寫的日記,能真誠的表達出內心最想要表達的信息的文章就是一篇很好的散文。
于是,想了想,無論如何,寫文章這件事情還是不能丟了,因為寫文章可以給我打雞血,無論什么時候,對于我來說,雞血還是要打的。
所以,就隨便打打吧。
1.
最近不是那么愛看書了,更多時候都在聽書,因為看書太傷眼,而聽書可以利用做公交車,或者散步的閑雜時間。
聽了在十點課堂買的很多課程,比如蔣勛的、瘦馬的、簡七的、劉軒的,還有ellen老師的等等,還聽了《得到》app里面的一個系列,叫每天聽本書,開始聽覺得很有意義,后來聽多了,有了一種體會,這種短平快的對一本書的學習方式,似乎并不是那么好,終究還是沒有看一本書來的系統,透徹,深刻。
然而,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其存在的意義,比如通過這種短平快的聽書,我能了解到一本書的基本內容,通過這些基本內容,我可以判斷這本書值得不值得系統去讀,而且能擴展自己的知識面。
無論如何,有百利而無一害。所以,堅持下去也未嘗不是一件美好的事情。
2.
上午上完課,坐車回來,睡了整整一下午,睡到頭疼,然后躺在床上,就開始胡思亂想,想到了中午那會看的一篇文章,我們為什么不敢去愛?
文章里面說的一些話,我尤為喜歡,所以貼出來吧。
“什么叫相遇呢,當我們聽到一首撥動心弦的動人音律,或者看到一幅很震撼我們的畫時,我們內心的某個部分有了漣漪,我們產生了新的想法和感受,這個過程,可以說就是我們跟這首歌或者這幅畫的相遇”
“跟一個人的相遇也是如此,愛產生在一個相遇的過程里,在這個過程中,從前沒有的感受和想法被創造出來了,不管它是一種共鳴的同頻,還是一種發現另一個自己的驚喜,我們跟另一個相遇了,從此一些我們身上從前沒有的東西,被創造出來了”
“一段關系之所以會枯竭,是因為沒有“新愛”創造出來。所以愛并不是一種恒定的狀態,它是一個動詞,一個過程,一個不斷相遇,不斷創造新愛的過程”
“也許我們不敢真正愛一個人,并不是因為我們有病,而是因為愛本身就讓人焦慮。正如烏索普所說“勇敢不是無所畏懼,而是心懷畏懼,卻依然向前”,也許我們需要做的事情并不是消滅自己對愛的恐懼,而是帶著恐懼和焦慮,選擇去愛”
以上,都是我很喜歡的一些句子,而最喜歡的那句話是:愿我們都可以在我們的墓碑上堅定的寫上這樣一句,我來過,我一輩子都在創造愛,雖然它讓我害怕不已。
好吧,回歸到本文的題目,雞血還是要打的,雖然生活讓我害怕不已。
我感悟著自己對于情感的所有糾葛,這句話似乎給了我一個出口,又想到了那句“做一個樂觀的悲觀主義者”,似乎都是異曲同工。重拾那個積極樂觀的自己是如此的必要和迫切。
是的,就是想到了這篇文章,我又重新打開,復讀了一遍,然后搜的一下從床上爬起來了,決定改變自己的惰性,重新拾起我最愛的寫作。
說真的,不去覺察,你就永遠活在過去,永遠在舔著傷口,抱怨著生活,感嘆著自己為何遇到各種各樣狗血的事件。
可是把很多內心的感受寫出來以后,通透了很多,也就不再去糾結和壓抑。
寫作、讀書還有旅行,真的都是我們終其一生需要去做的事情,而且永遠不應該停止。
就在起床之前,我還在糾結,決定退出覺察小組,甚至想退出微社,是的,這種想法最近不止一次的在我腦海中盤旋,不是因為不愛,而恰恰是因為太愛,所以想要拋棄,這種自欺欺人的做法聽起來可笑至極,可是卻很多時候就是我們無意識中最根深蒂固的頑癥以及自我保護的盔甲。
我想在我最深的內在中,終究還是積極樂觀戰勝了消極被動。而人生的選擇,往往就在那么一剎那之間。。。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