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想說的話:7.10至今,因為忙碌,還未將書整本讀完,但是心中大致有數,這種感覺,在閱讀她作品十二年時間里,如初如故。就像她在書寫中反復提到,她風格的變化、有的讀者會慢慢跟不上且不能接受,但她只能告別。閱讀十二載,是一種習慣,讓她成為我生命成長中的一部分。但是你要記住,她所說的并非完全正確,只能聽信部分,不能反駁思考并非好事。
? 看書的時候一直聽陳粒的《走馬》,歌曲的節奏歌詞的感受與整本書無限貼近。
? ? 推薦指數:四星
因為這本書是類似散文集,而安妮多年的散文風格很碎片,她也說是想到什么就說些什么,可能段落之間并無關聯。我曾以為這是好事,結果很多年寫作都被老師指責寫得太散,有點糾正不過來。
關于作者的寫作方式帶給我的影響:
? ?書中的“他”,時常在講很多人,是作者風格之一。
? ? ?沒有名稱轉化,我也習慣這種記述方式。像自己的秘密,別人眼中的一個人,只有自己明白從哪一句開始,“他”是不同的。
? ?作者早期的作品,故事情節的破壞性,其實都是通過自我摧殘為代價,產生的爆裂反應。一開始觸目驚心,長期下來是傷痕累累,反社會特征明顯。可能為人母后,她開始沉淀反思,明白了有生命力的寫作需要探求的是什么,而之前那些,就像青春。不過曇花一現。
可以談的她的幾部分作品:
《春宴》開始有讀者脫離她的作品,我卻深受治愈。以下是2013年寫給她的讀者信。
? ? ? 安,我是你的小小讀者,從小學開始閱讀你的作品至今第九個年頭。作者完成一件作品后,便將它拋諸腦后。作為一個讀者,也漸漸忘記故事情節,淡化人物姓名。讀《二三事》時初中叛逆,看到結局只覺內心壓抑,世界幻滅。于是一意孤行離家出走,帶了不多的錢和一背包你的書。不如說是一趟短小旅程,路經陌生縣城,正是熱鬧早市。看到綠色菜葉漂浮在白色泡沫上,肉攤下是一顆顆豬的新鮮頭顱,還有早點攤里的白白霧氣。
? ? ? ?這是很多年前試圖寫信告訴你的景致。后來我轉學回到家鄉同爺爺奶奶生活,依舊是貧困落魄的小縣城,要繼續收集你的作品已經很難。那時初戀托人在昆明帶來《薔薇島嶼》,不久很新奇在書店買到《月》,此時我已經無法正常閱讀,只能依靠不停跳過圖片了解。這個狀態持續了一兩年,慢慢開始化解。其中化解的時間是你沒有音訊的幾年。偶爾去你的博客,知道你去了歐洲,明白我們還會相逢。《春宴》閱讀無數次,讀到清淡的對話,事件勾勒,會失聲痛哭。前幾次閱讀,眼淚流的酣暢淋漓,其中必定有相似的回憶經歷。慢慢高三最后學期,把它反復細讀,之前的震動縮小,成了撫平內心皺褶的定心丸。
? ? ? ?單獨回想起來,只會記得書中的風聲花香居住過的旅店那些人身上的氣味。但是仍謝謝你可以把它帶給我,就像母親永遠無法帶我去的旅行。
上封信中,提到她的《月》,也收藏在這部作品中。隨著她的風格,讀者也在成長適應。不會再認為每一句話都正確合理。幫助作者發現缺陷,不再落入套路,是難得的。
與作者相通觀點:
知乎最近有一個關于“你讀過最不喜歡的書是那一本?”的討論話題,有不同聲音,群眾與不能與他們有同樣認同的聲音辯解。我想,不能武斷的說不喜歡,只是可能我們成長到一定階段不需要了。就像我明白我已經不需要郭敬明,不需要反復看老生常談的生死哲學話題。那是我們有新的需要的東西。
一些經歷傾訴過后,應該適度當下。對待自己如此,當別人說不盡時,要為他留有空間。
認為作者的一些不對之處:
? ? 之前閱讀她的作品一段時間后,會對她的亂倫、婚外情等描述反感。如今一些觀點上不能融合,主要集中在戀情態度、日本文化等幾方面。
? ? ? ?盡管隨著時代發展,愛的體驗更加開放隨意,承諾、戀情、婚姻關系不牢固,但不必提醒或倡議接受這種混亂,加速這種不忠誠。
她提到日本文化中的禪意,苦心琢磨或寓意生活,十分尊敬。卻令我想到另一本書中所提。
因去咖啡店服務員上了一份烤糊面包,一面寬容最后又像惡狠狠不能放過的語氣,令人恐怖。
看到這段話,就像多次看到相似的內容情節。不再有新鮮感,我知道她下一句會怎么表達,要怎么表達,這部分,她沒有成長。
零碎的個人體驗:
我頑皮非要跟她寫個排比句。
這段她講的是為女兒讀《海的女兒》的結局,最終為愛人化為泡沫的體驗,讓我想到《大魚海棠》中楸為椿化作風雨在人間陪伴的情節,往往愛人有更高級含義。
以及在閱讀中因為作者提到一塊敘利亞肥皂的小小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