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格曾說:“與其做好人,我寧愿做一個完整的人”。
今天與大家分享的是上面這本書的讀后感及收獲,這本書是黛比.福特的《接納不完美的自己》,其核心理論是架構在榮格的陰影理論之上的。是一本心理方面的書箱,對本文的共鳴完全取決于你是否有同樣的經歷或察覺。
曾經有一段時間,我極度自卑,做的每一件事,說的每一件話都覺得不對,會懊惱當時我為什么要那樣說那樣做?特別是家人的不理解和不停的指責,真心覺得自己好無能,以至于我根本不敢說話,碰到問題更不敢表達想法,生活和工作陷入了極度的黑暗與孤獨。
你們難以想象,一個人不知道該怎么說話,擔心說什么做什么都是錯的恐慌是一種怎樣的煎熬,我第一次有想到去尋求心理醫生的幫助。
找心理醫生?這確實讓人難以接受(現在我清楚尋找心理醫生疏通情緒也不失為一種好方法),一個對生活充滿熱情、對未來充滿希望的人怎么會走到這一步?可我知道我必須要走出這個困境,一定要勇敢跨過這個坎,這種日子一天也過不下去。
幸運的是我的老師告訴我“你要學會接納自己,對自己好一些,不要太苛責自己”。
學會接納自己,這6個字像一汪清泉流入我的心間;是啊,為什么要這樣苛責自己,以至于午休的時候不敢上床,內心會有嚴重的罪惡感,認為自己在浪費生命,不敢讓我自己有片刻停歇。此刻我好像抓到一根救命稻草,希望順著思路走出去。
我想幸運之神總是會眷顧想努力改變的人,眷顧有自我覺察的人,此時我正好無意中讀到一本書——《接納不完美的自已》,開始了自我心理治愈之旅;
世界上沒有完美的人,每個人都是矛盾的統一體,有好的一面,也有壞的一面;有善良的一面,也有惡毒的一面;會做對事,也會做錯事,這一切就像呼吸那么自然。
我們要做的是去承認人性,接受這些事情的存在,承認它們是我們內心世界的一部分。
正義與邪惡、樂觀與悲觀、勇敢與儒弱,這些特質都潛藏在我們心中,倘若我們刻意壓制,它就會以我們意料不到的方式顯現出來。
正如我之前不肯承認自己的悲觀與儒弱,為什么我不敢在某些環境中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為什么我不堅持自己認為對的觀點?我儒弱,但我又不肯承認,所以內心與現實就開始折磨我。
后來我明白,我必須承認這點,而且必須清楚不是我一個人具有這樣的特質。有的話說了就說了,有的事做了就做了,無論什么結果都是正常的,也許這些所謂的嚴重的結果也只是自己的臆想,一臺只有一個人的戲。
接納自己,就是要接納自己的好的一面及不好的一面,只有接納自己的不完美,才能更好的改變自己。
在現實生活中存在一種投射效應,即你有很多看不慣的事情,其實那是你沒有得到而已,你羨慕別人的擁有,但又為自己沒有恨得咬牙切齒。
有的人有仇富心理,證明他想富有但他現在不富有;有的人說漂亮女人是紅顏禍水,只能證明她想變得漂亮但她目前自覺不漂亮;周圍的物質世界是我們內心世界的反映。
我慢慢明白,我之所以會討厭一些人,嫉妒一些人,只不過是因為他們恰巧表現出了某種盡管我們自己也具有,卻不愿意承認的特質;
比如有人喜歡在人的面前吹牛,我不再會因此而瞧不起他們,因為我知道,我自己也有吹牛的欲望。有的時候我看見一個母親對孩子破口大罵,我很反感這樣對待孩子的方式,但我清楚我同樣有缺乏耐心的時候,也會無緣無故對孩子發火。
當你討厭某件事的時候,你一定要有所警覺,你也有同樣的問題,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只不過當時環境和條件沒讓你表現出相同的特質,否則你根本不會生出討厭的這種情緒。
只有我們去承認自己身上也有自己所看到的、感受的這些特質。當我們能夠接納自己、原諒自己的時候,開始嘗試將心比心,自然也就可以接納和原諒別人。
我的父母都是非常善良的人,雖然自己家庭不富裕,但總是會想盡一切辦法去幫助別人,在我看來是典型的老好人;我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受父母的影響覺得對別人好就是應該的,哪怕可能會損害自己的利益;
比如下雨了我有一把傘,我會將它給別人而自己淋雨;比如外面刮大風我有衣服,我會將衣服給別人而自己挨凍;我企圖用這種好去尋求關系的和諧,但結果往往不是我希望看到的。有了付出就希望得到回報,如果回報不是你希望的就會產生怨恨。
榮格說“與其做好人,我寧愿做一個完整的人”。我也有自私的特質,我可以在先滿足自己的情況下再考慮幫助別人,這沒有什么不正常,當然也不影響我做一個助人的人,助人者先自助,做一個完整的人而不是一個完美的人。
現在很多時候我不表達,但這不是之前的軟弱,這是覺察后的清明,是我的“選擇”,就像我現在仍然愿意幫助別人,那是我“愿意”,助人是我的價值觀,內心從未有聲音逼迫我必須這樣做。換言之,所有事情都是我選擇的結果,每天內心都感覺自由自在,這也是我追求的理想狀態。
我慶幸讀到這本書《接納不完美的自己》
? ? ? ? ? ? ? ? —THE END—
? ? ? 酒店副總/生涯規劃師/廣告策劃師
? ? ? ? ? 15年職場經驗的快樂辣媽
? ? ? 追求自由、智慧、有影響力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