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我在書房找一個資料,當時門是關著的。不一會兒兩歲的女兒慢慢地推開門,探出一個頭出來,說:“媽媽,你在忙什么呀”,我當時一愣,因為她才兩歲,印象當中,她說話一直是斷斷續續的,哪像現在這般繪聲繪色?就在這時,一支筆從書桌上滾落下來,掉到了書桌旁邊的椅子下面。孩子立馬跑過去,彎著腰,弓著背,因為筆落在最里邊,孩子試了幾次,手才夠到筆,站起身后她很自然的說了句:哇,終于撿到了……她用了“終于”這個詞,我徹底愣住了。
就在上個月,孩子說話有些詞還吐不太清晰,能斷斷續續的說句子,但是感情色彩不多。但就一個月左右的時間,她不僅吐字清晰,說話流暢,還能結合情景表達的繪聲繪色。她的成長超出了我的想象。不禁讓我好好想想,2017年已經過去了四分之一了,我又有哪些成長呢?
首先, 寫東西已成為習慣。去年年底開始寫作,堅持兩個月后,公眾號就開通了原創等功能,速度比我自己想象的要快很多,那些記錄我自己成長的文字,得到了超出我預料人數的關注。開始有讀者留言,溝通……我漸漸明白,很多人都渴望成長,只是缺乏行動而已。那些看起來很瀟灑很自由的背后,也許會有更多的焦慮與不安在等待著。
寫作讓我能更深層次的看待問題,思考問題。人的大腦天生就是惰性的。在未開始寫作之前,我常常陷入情緒的漩渦中不能自拔,不能很好地認識自己,特別容易受生活中瑣事的干擾,不僅讓這些事情浪費了自己的注意力與時間,也讓它們消耗了自己的能量。但是自從開始寫,一切都變得不一樣。在敲下一行又一行的文字時,伴隨著的是我對自己認識的一層又一層的加深。我開始從內心深處真正的明白,所有的問題都是自己的問題,也只能自己解決。隨之,內心突然能保持很有底氣的寧靜。
而這份寧靜讓我在面對生活挑戰,生活變故時,能擁有更理智的心態。因家人生病等各種緣由,已經有近一個月的時間沒有對外寫文了。但是,每天的日記都還在堅持。謝謝獨立團的姐妹們,一直在那彼此鼓勵著,堅持著,接下來,我也會跟緊步伐。
不再時常迷茫與焦慮,知道了自己前進的方向。之前的我總是想的特別多,但行動的少。當思想與行為不能協調時,迷茫與焦慮就會產生。也許是因為貓友們之間的彼此鼓勵,也許是因為開始寫作后對自我的認識提高了。我不再時常迷茫與焦慮了。我開始明白積累的重要性,行動的重要性,我開始想的少而深,做的更多。每天5點半起床,不再糾結,也稱不上堅持,而是習慣。看書,寫字,思考,都已養成習慣。
有朋友看我這樣,有一天對我說,你干嘛把自己搞這么累,不愁吃不愁喝,老公對你又那么好,孩子長得鬼靈精怪,瞎折騰啥呀。我回答說,我不覺得累呀,而且,吃喝,老公孩子都是我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人應該留有讓自己成長的時間。就像斯科特.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里說的一樣,自律才能解決人生中的問題。這樣的生活我反倒覺得內心特別的舒適與自在,因為是我在控制自己的生活,而不是被生活所控制,什么時間工作,什么時間陪孩子陪家人陪朋友,什么時間看書寫字練瑜伽……都在自己的掌控當中是一件很愜意的事情。而且,我越發覺得,以后的社會發展趨勢是,有錢的人可能會越來越多,但內心真正快樂的人可能越來越少。因為物質的豐富,人腦的惰性,會讓我們難以堅持對精神成長的要求。而精神的成長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內心的快樂與寧靜。
所以,心智的開啟,精神的成長很重要,我會繼續努力!看看這一年結束的時候,我會遇到一個怎樣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