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三十七個郡和封國大雨成災。
六月十三日,太后下詔:削減太官(御膳房)、導官(掌選擇供奉皇室所用糧食)、尚方(制辦和掌管宮廷刀劍和諸器物)、內署(掌內府衣物)的各種御用衣服車馬、珍羞美味,和各色奢靡富麗精巧難成的物品。除非供奉皇陵祠廟,否則稻谷粱米不得加工精選,每日早晚只吃一次肉食。以往太官、湯官的費用每年將近二萬萬錢,至此才數千萬錢。連同各郡、各封國的貢物,都削減一半以上。將上林苑的獵鷹、獵犬全部賣掉。各地離宮、別館所儲備的存米、干糧、薪柴、木炭,也一律下令減少。
六月二十一日,太后下詔,遣散宮女,宗室犯罪而被沒入宮中為奴婢的,全部釋放為平民。
秋,七月十五日,敕令司隸校尉和部刺史(司隸校尉是監督京師和地方的監察官,部刺史是中央派到地方的監察官):
“近來有些郡和封國發生水災,傷害了秋天的莊稼,朝廷思考自己的過失,深為憂慮惶恐。然而各地方官府為了要得到豐產的虛名假譽,便隱瞞災情,夸大墾田面積;不去統計逃亡人數,卻競相增加戶口;掩蓋盜匪活動情況,使罪犯得不到懲處;不依照規定次序任用官吏,舉薦人才不當,將貪婪苛刻的禍害,加在人民的身上。而刺史卻低頭塞耳,循私包庇,在下面互相勾結,不知畏懼上天,也不知愧對于人。不能讓他們一再地仗恃朝廷的寬容恩典,從今以后,將加重對不法官員的處罰?,F命令二千石官員各自核查百姓受災情況,免除他們應向國家交付的田賦禾稈。”
八月六日,皇帝駕崩(年僅二歲)。八月八日,將皇帝入殮后,靈柩停放在崇德前殿。鄧太后與她的哥哥車騎將軍鄧騭、虎賁中郎將鄧悝等在宮中商議大計,決定了繼位人選。當夜,派鄧騭持符節,用已封王的皇子才能乘坐的青蓋車將清河王的兒子劉祜接來,在殿中齋戒。皇太后登上崇德殿,文武百官都穿上吉服陪同出席。劉祜被引導上殿,皇太后將他封為長安侯。隨即下詔,將劉祜立為漢和帝的后嗣。接著又撰寫了冊立皇帝的詔命。有關官員宣讀完詔令,太尉獻上皇帝的御璽,劉祜便正式即位。鄧太后仍舊臨朝攝政。
[點評]
二十七歲的和帝劉肇駕崩八個月后,他已經即位的小兒子劉隆沒有逃脫夭折的命運,未滿周歲就駕崩了。既無謚號也無廟號,后人籠統稱其為漢殤帝。
太后對幼主夭折早有準備,因此對此突變相當從容,?當初將劉祜留在京城,就是備案。?劉祜正式即位,這就是漢安帝。 雖然新皇登基,但安帝劉祜現在13歲半大不大,鄧太后仍臨朝攝政。
鄧太后對司隸校尉、河南尹、南陽太守下詔說:“每每查閱前代史事,看到皇后家族及其賓客仗勢橫行,使奉公而不徇私情的官員陷于混亂,給人民帶來痛苦,這是由于執法不嚴,沒有立即施行懲罰的緣故。如今車騎將軍鄧騭等雖然懷有恭敬順從的心意,但家族龐大,親戚不少,賓客奸詐狡猾,對國家的法律禁令多有冒犯?,F命令對鄧氏家族的不法行為要公開地加以檢束,不許包容袒護。”從此以后,鄧氏家族親屬犯罪,官員都不予以寬免。
九月,六個州發大水。
葬孝殤皇帝于康陵。因為連遭大水,百姓苦役,陪葬品和其他工程,全部厲行節約,只剩十分之一。
朝廷任命北地人梁慬為西域副校尉。梁慬到達河西時,恰逢西域各國背叛了漢朝,在疏勒向西域都護任尚發動進攻。任尚上書朝廷求救,朝廷便命令梁慬率領河西四郡(敦煌、酒泉、張掖、武威)的羌、胡騎兵五千人急速前去救援。梁慬還沒有到達,任尚已經解圍。朝廷將任尚召回,任命騎都尉段禧為西域都護,任命西域長史趙博為騎都尉。段禧和趙博據守在它乾城。它乾城是個小城,梁慬認為不能固守,于是用詐術游說龜茲王白霸,聲稱愿意進入龜茲,和他共同守城。白霸同意了梁的建議。龜茲的官員和百姓極力進行勸阻,但白霸不聽。梁慬進入龜茲城以后,派將領急速前去迎接段禧和趙博,漢軍匯合為八九千人。龜茲的官員和百姓一同背叛了龜茲王,與溫宿、姑墨兩國聯合造反,軍隊達數萬人,一同圍攻龜茲城。梁慬等出城迎戰,大破聯軍。戰爭持續了數月,聯軍兵敗退走。梁乘勝追擊,共斬殺一萬余人,生擒數千人,龜茲局勢才告平定。
[點評]
班超回國,自詡比班超還聰明的任尚接班。僅僅四年,西域諸國就集體造反,攻打在疏勒的任尚。請問:任尚是怎么弄到諸國皆反的?史料上沒有記載,如要猜,只能說是任尚反班超之道而行之,結果失敗了!
?胡三省批注:梁慬雖英勇善戰,但是終究不能平定西域,是因為他有勇無謀。?
冬,十月,四個州發大水,降冰雹。
清河王劉慶病重,上書請求死后葬在樊濯宋貴人墓旁(劉慶生母)。十二月二十一日,劉慶去世。
尚書郎、南陽人樊準因儒家學風日漸衰頹,上書說:“我聽說,君主不可以不學習。光武皇帝受命中興,東征西戰,沒法安定下來有閑暇日子,但是,隨時下馬,放下武器,就講學論道。孝明皇帝日理萬機,每件事情都要仔細考慮,也夠忙的了,但是,仍垂情于古典,游意于經義,每次舉行射禮完畢,一定親自端坐,講經論學,儒生們則一同聆聽,四方都歡欣喜悅。他還廣召著名的儒家學者,將他們安置在朝廷,每逢宴會,便親切地和他們討論疑難,共同研究治國和教化之道。即便是期門、羽林的武士軍官,也都人人通曉《孝經》。儒學的影響從圣明的君王身上開始,擴展到野蠻荒涼之地。因此,每當人們稱頌盛世的時候,都談到明帝永平年代。如今學者日益減少,京城以外的遠方尤其嚴重。博士把坐席放在一旁,不再講學,儒生則競相追求華而不實的理論,忘掉了正直忠誠的原則,只熟悉諂媚阿諛的言詞。我認為應當頒布詔書,明告天下,廣泛尋訪隱居的學者,提拔淵博的儒士,等到將來圣上上學的時候,為他講解經書?!?/p>
鄧太后認為樊準的意見很對,予以采納,下詔說:“三公、九卿和中二千石官員,要各自舉薦隱士、大儒;被舉薦者務必具有高尚的德行,以勸導晚生后進。從中精選博士,一定可以得到適當的人選?!?/p>
[點評]
鄧太后臨朝攝政以來,厲行節約,督查官吏,約束家族,尊儒尚學,這一系列施政舉措還是可圈可點的。然而,她時運不濟,天災人禍即將接連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