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喧鬧到平靜,從青澀到成長,從匆忙到恬淡,從憂慮到勇敢——三年來,香港這座城,見證了我許多的改變。
——初見
決定來香港讀博,大概是出于我對美國大農村好山好水好無聊的厭倦,讓我對燈紅酒綠的繁華都市有著不知從何而來的憧憬。印象中的香港,有國際化全英文授課,有國際頂尖的名牌潮牌,有香港小姐,有林立的摩天大樓,有可以跟華爾街媲美的全球金融中心稱號,這一切,幾乎滿足了我對它的所有期待。
然而剛到香港報道的第一天,就是如此的慌張。一路上一直在糾結是該說普通話還是英文呢,畢竟我一點粵語都不懂。聽說英文也是香港的官方語言,畢竟在美國也習慣了,那就決定用英文吧。到宿舍跟宿管大叔用英文介紹了自己表明來意之后,大叔回了句:“你會講國語嗎?” 國語?是普通話嗎?愣了一秒鐘后,開心地和宿管大叔用普通話聊了起來。
之后的日子里,雖然曾經嘗試過要學習粵語,但發現香港人普通話普及率越來越高,除了去菜場買菜遇到年老的伯伯阿姨,普通話完全可以hold得住。所以結果就是,到現在我還不會講粵語。
宿舍放好東西,就去教學樓轉轉吧。赫然看到學校正門口標志下面掛著的紅色條幅,哎呦,厲害了我的香港學生,這是要罷課啊,這么囂張學校不管嗎?后來慢慢的發現,學校專門設有民主墻供學生表達自身意愿,學校的學生會有時候也會代表學生,反對校委會制定的政策。
不過,在香港讀書的內地學生很少參與到其中,大家會把更多精力放到學業上。讀博期間做過幾次助教,成績好的作業不用看名字就知道是內地生做的。大部分來香港讀本科和碩士的內地生會把香港當做跳板,拿一個好成績再出國深造。
學校的事情安頓好之后,決定上街去逛逛,終于到了最期待的部分,想想還有點小激動呢。然而,現實并沒有那么美好,旺角,尖沙咀,銅鑼灣,中環,這些中心區到處充滿著喧鬧和人山人海。街旁的店鋪一家擠著一家,最多的就是金店,藥店和美妝店,感覺三五步就能遇上一家。從內地來的很多游客都是拉著箱子在街上買買買。
寸土寸金的香港,消費成本也很高。認識的港漂留學生在外租房,四五千一個月只能租到十平米以下的空間。來之前覺得博士生一個月一萬多的補助應該算蠻多了吧,結果發現原來和快餐店洗碗工是一個級別。
都說香港美食多,車仔面,燒味燒肉,各種粵式早茶點心米其林...然鵝,這里沒有校門口的小吃街,5塊錢的早餐豆漿油條,麻辣燙,雞蛋灌餅,煎餅果子,晚上下課后組團去擼串吃夜宵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了。香港第一家煎餅果子店前不久剛剛開業,還在朋友圈引發了不小的轟動,價錢嘛,也是美好的讓人望而卻步,一張餅也就均價38吧。沒有了學生黨消費得起的小吃,只好自己動手豐衣足食。好在香港的學生宿舍提供公共廚房和聚餐場所,可以時不時打個邊爐。
除了吃喝,玩樂也跟內地差異蠻大。最最喜歡的KTV在香港基本沒有,兩年前好不容易找到一家嘗試了一回,曲庫還有裝修完全跟大都市不搭邊嘛,后來再也沒去過...好吧,那去看看電影,電影票100一張感覺看的都心疼,好懷念淘寶19塊的電影票啊。說到底,都是因為學生黨窮啊,說多了都是淚。
你們可能會說,不是還有萬能的網購嗎?團購呀。熟知香港根本就沒有像內地一樣方便快捷的團購網,快遞公司叫的上名字的也只有兩家,順豐和四方。在淘寶出香港集運之前,小伙伴們都是在淘寶買好東西寄到深圳再去自取。近一兩年的時間,淘寶和支付寶慢慢滲透過來,感覺自己周圍的香港人都好像發現了新大陸一樣。
所以,香港留學生現在的常態基本就是逢年過節周六周末去深圳聚餐理發看電影唱K然后買一大包零食帶回香港。深圳基本承包了香港留學生的娛樂活動。當然,富二代什么的就不算常態了。
——沉淀
看過了它的匆忙和喧囂,我也從剛來香港的各種不適應不喜歡到現在慢慢愛上這座城。香港是座特別的城,如果只是旅游觀光,恐怕看到的只是它表面的華麗外衣,熙熙攘攘。有的人喜歡有的人不喜歡。如果可以有機會在香港生活一段時間,你一定會像我一樣愛上這里。愛上這里夜跑的人群,愛上這里的高安全率,愛上這里的離島,愛上這里的嚴謹。
別看香港中心市區人山人海,寸土寸金,但香港人寧愿再擁擠也不愿割讓公共的自然區域。香港周邊各種爬山的好去處,各種郊野公園,島嶼,海邊漁村統統都是免費。最有名的大概就是南丫島和長洲島吧,但這兩個也是商業氣息最濃重的,并不推薦。很多其他的離島,比如東坪洲,塔門島,蒲臺島,等等等等,都是風景絕美但游客較少的。周末和同學一起去露營,去大東山看星星拍星軌,亦或是包一條小船出海釣墨魚吃海鮮,都是經濟實惠又別開生面的活動。買不起帳篷也沒關系,香港旅游局甚至還有便宜的帳篷可以租。
香港人把爬山稱為行山,這是一項幾乎人人都愛的娛樂活動。如果有時間,真的可以把麥理浩徑挨個行一遍,把大大小小的離島挨個走一遍。
不光是遠足,香港新建的住宅區周邊通常都配備供市民休閑娛樂的公園,有的更是有跑步徑單車徑。聯想到香港全世界最貴的房價,卻能在鬧市中有這樣一片公共區域的設計,不禁感慨香港人民福利真好。
不單單是公共設施的健全,香港康文署還修建了很多室內外運動場、泳池,球類場館,遍布香港各個區域,從網上即可預定,方便市民參與體育娛樂活動。香港每年都有好幾次大型馬拉松比賽,最有名的香港渣打馬拉松名額如同搶蘋果手機一樣,需要早起刷位,今年更是直接改成抽獎的模式,運氣好才能有參加馬拉松的資格。可見香港人對運動健身的熱愛。
香港的教育環境也是我所喜歡的。香港知名的綜合大學院校有八所,其中有四所QS世界大學排名前50。香港教育資源優厚,中小學也是內地明星富豪子女的考慮之處。
我最喜歡香港學術環境的嚴謹和真實性,大學考試沒有人會作弊,因為一但發現會處以嚴重處罰。大學的老師也不會收取學生的好處跟學生有不正當的交易,曾經有位教授就僅僅因1500港幣被廉政公署調查。學術環境本就應該公平公正,才算真才實學。香港的高校也常常會有一些學術講座,請知名學者做報告等等。與國外高校相似,組織方常常會備一些自助小吃茶點飲料。
——愿景
香港這座城,不光是有快節奏,高消費,不夜城的名號,時間久了,更會發現它自然,健康,人性化的一面。
時值香港回歸20周年之際,兩地政府都為居民提供了多方面優惠紀念活動,中國第一艘航母遼寧艦更是破天荒第一次開放給市民登艦參觀。很多人說香港發展的越來越慢,深圳已經超越了香港。但一座城應該有它獨特的氣質,經濟不是衡量所有的標準。香港保留著很多看上去舊舊的唐樓,有軌電車,保留著吃早茶和下午茶的舊習慣,也有著不想被犧牲去換取經濟利益的堅持。
作為一名學理工科的女博士,將來可能不會留下來工作,但香港已經成為我的第二故鄉,我愛它的秩序,它的自由,它的喧鬧,它的寧靜。最后,借著這篇文章祝愿祖國和珠港澳新灣區越來越好!也祝漂在香港的內地學子們一切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