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四年的每個晚上,我基本都是聽著《冬吳相對論》入睡的,梁冬和吳伯凡兩位老師可謂對我成長影響最大的人了。《歡喜》一書大致就是將《冬吳相對論》中若干期節目的內容整理成了一篇篇小文章集結成冊出版,無論是出于支持兩位老師,還是重新溫故的角度,我都有必要買來讀一讀。
這本書最大的價值,應該在于提供了一個重新審視自己不足的機會,讓人知恥而后勇。該書的內容,主要是圍繞個人修行、心智成熟,里面點出的問題,自己可算是處處中槍。這篇筆記大致分為兩個部分,一是書中內容的每章要點,還有一個是我的感想和愿景,即個人想成為一個怎么樣的人。
1. 每章要點:
序——歡喜的秘密
- 從小接受恐懼教育,容易以悲催作為人生潛臺詞和底層代碼,它就像一種原始病毒,一旦我面臨新的人生際遇,它又會輪回變異。這種底層代碼,讓旁人看起來混得還可以的人,卻在內心充滿了焦慮和自卑。
- 克服上面這種內心的焦慮和自卑,內心歡喜的狀態是,坦然承認和接受這一切,然后在自己擅長的領域,盡可能享受能反復帶給自己快樂的工作。
- 其實歡喜的第一要務就是就是承認和接受現狀,所謂“如來”二字,于我而言,就是“如”實承認我現在面臨的一切都是必然和活該“來”的。然后,在接受現狀的態度下放馬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 歡喜的秘密,那就是承認現實如來,然后立馬去改。
尋求公眾是一種心理病
- 抱怨,是對當下現實的不接受和抵觸,不愿意直面現實,不愿意想積極的辦法去改變它,簡單地歸咎于他人,所以抱怨從本質上來說是一種惰性,也是一種內耗和自我折磨。
- 直面現實,想著怎么去解決問題時的心法:攀巖的狀態,即必須面對當下,快速決定怎樣才能攀住一塊石頭活食抓住一把草,從最危急的狀態中挽回局面。(我的理解是面對一份自己不想做、想逃避、想抱怨但又不得不做的事情時,把事情分解成很細的一塊塊,具體到10-15分鐘就可完成的子任務去做,就像這里攀巖時抓住下一塊石頭一樣。)
每個人都活在套子里
- 心智模式是一種思維定勢,指我們在行動和表達的時候暗中遵循卻又沒有意識到的那個套路。
- 困境的背后往往是心智模式出了問題,是不良的心智模式套牢了我們,有人稱之為內心的魔障。
高效率的無效果
- 現代人的工作和生活中,充斥著高效率的無效果現象。
- 如何做到卓有成效:
- 善于利用有限的時間;
- 重視對外界的貢獻,重要的是做出了什么結果,而不是做了什么;
- 善于利用自己和別人的長處,而不去管那些短處的事情;
- 集中精力于少數重要的領域,要事優先;
- 必須要做出有效的決策。
- 真正的幸福來自于內心的充實,那種卓有成效的感覺。
量子學中的智慧
這一篇實在太扯了,直接拉低了梁冬和吳伯凡在我心中的高度。
積極的沉默
- 善于傾聽對人的成長和成才非常重要,要從小培養孩子傾聽的能力;
- 一驚一乍不是領導者的素質。領導者應該不斷吸納各種信息,把大量信息存儲在腦子里,進行全面、系統的分析,最后才給出反應。(全盤把握、深入分析的領導力)
抱怨這種病毒
- 抱怨、牢騷就像口臭,自己沒有感覺到,但是會讓別人不舒服。
- 暴力是什么?暴力就是以自我的意志、自我的意愿作為絕對的評判標準,讓其他的人服從自己,或者說規范他人和環境(也就是“我執”)。
- 煩是對不確定的焦慮,惱是明確知道要什么,但對方沒做到,于是產生了恨意和不滿。
有毒的癮頭
- 警惕對過去成功經驗的路徑依賴和迷信。
- 所以要時時自省。
養喜神,去殺機
- 始終保持積極正向的思考。
- 殺機太重的人,自己總是充滿批判、抱怨、鄙視和否定,自己越來越看不慣自己。(我就是這樣)
一個是成功和失敗往往都源于心智模式
要經常自省
鈍感力
- 鈍感力:對負面、攻擊性的東西一種天然的過濾和屏蔽能力。
- 完美主義拖延癥的成因:一念求全,萬緒紛起 by 曾國藩,所以可議事者不可圖事。
心理留級生
- 孩子最重要的教育是自律教育,自律有四個原則:
- 推遲滿足感
- 承擔責任
- 尊重事實
- 保持平衡。
- 要有田間精進的心態,內省自己是否心智成熟。
定位的誤區
- 不要一味想著重新定位,推倒重來,也可與立足于本位,不斷精進
尋找定見
- 定見就是去除流離狀態、漂浮狀態、隨波逐流的狀態,達到內心的定靜。通俗地講,定見就是不要一驚一乍,不是自己成為外在環境簡單的應聲蟲,外在環境有一點變化,就馬上在自己的思想上,行動上、語言上表現出來。有定見的人的表現是:你有千變萬化,我有一定之規。
- 定不定與忙不忙沒有關系,重要的是,在某一個時間段里,在每一秒鐘里,你能否專注、認真、全神貫注地做好手上的這件事。只要能把眼前的這個事情認真做好,你的心就會定。兩者互為因果。
- 如何做到擁有定見,四個約定:
- 不輕易評論他人;
- 不受他人影響;
- 不妄自揣度他人;
- 凡事盡力而為。
從內心微笑
除了讓我知道“技法”和“心法”這兩個詞語外,別無感想。
非典型性雄辨癥
- 警惕合成謬誤現象,心量要大,視野要遠,著眼于獲取整場戰爭的勝利而非局部戰役,有時跟人辯,贏了也是輸了。
- “愚”這個字中,“禺”就是角落的意思,指狹隘地考慮問題、鉆牛角尖。“蠢”就是春天的蟲子沒有方向感地亂動。所以說,沒有戰略眼光、沒有愿景的人生和事業是愚蠢的。
用心體驗世界
-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保持一種饑餓感,保持一個謙卑的心態。
- 為什么經歷是一筆財富?因為能讓人有更強的設身處地的能力,也就是能從當下的狀態很快、很真切地切入到另外一種狀態中去。
愛的技藝
- 所謂愛,就是全身心地感知周圍的人和事,然后以一種柔性、靈活、富有彈性的方式來解決問題,而不是以一種非此即彼的方式解決問題。愛能夠兼顧雙方的需求,能夠在看似對立的需求之間找到一種平衡。
信念的力量
- 識不足則多慮,威不足則多怒,信不足則多言 by 弘一法師。
- 我理解的這里的信念,其實就是定見,對當下事物的定見,對未來事物的定見。
植物的智慧
- 真正的忍是什么呢?是在弱勢的狀態下獲得一種超常的主動性。佛教“六度”里講的“忍辱”不是把自己當成一個垃圾桶,或是把糟糕的東西吞下去,忍是消滅,辱是被動、低下、弱勢,忍辱就是要消滅弱勢狀態。
- 植物的生長就是忍辱的過程,通過內在的轉換機制,把那些看似非常負面的東西變成正面的東西,這就是成長。
- 這種“忍辱”或者說植物的智慧,其實是保持內心從容的能力,這種從容會幫助我們用一種巧妙的機制,把那些表面上看起來是傷害性的、侮辱性的東西轉換成有助于自身的力量。當我們掌握了這種機制之后,天下就沒有什么事情能夠真正傷害到我們,很多破壞性的力量也都能夠轉變成建設性的力量。
解題和解風情
- 不太清楚這一篇想要表達什么。
- 當人們開始操心那些實實在在的事情時,反而沒那么煩躁了。最怕的是懸在空中,無從用力的感覺。(我之前理解的攀巖的狀態)
- 言者無心、聽者有意。最重要的是看是否尊敬說話的那個人,是否把他說的話當回事。或者說,講話的人講得再好、再正確,聽的人不相信、不尊敬他,講多少真理也沒用。
- 除了立意要正,還要讓眼下的行為與志向始終保持一致。不要因為眼前的困難或受到的誘惑而讓自己走上一條低等級的公路,走上去以后就沒法調頭了。(不要因為眼前的困難而降低對自己的要求)
官人、商人和情人
- 分為上下兩篇,但除了講述三種人格或者心智模型外,不知道要表達什么。
- 一個人到底會怎么樣與他的內在機制有關系,而與外在的機遇沒有太大的關系,所以不要把自己的失敗歸結于沒有抓住某次機遇。這樣的認識也可以避免一些選擇難題。
- 要做成一件事只有兩個可能:第一是真的匱乏,所以擁有很大的渴望;第二就是有夢想,以至于現實當中已經相當不錯了,跟這個夢想相比,還是覺得匱乏。
幸福的開關
- 業障,就是業已發生的障礙,而過往的傷害會妨礙我們看見今天面對事情的實相。(對過往成功經驗的迷信也同樣會妨礙我們看見今天面對事情的實相)
- 所有傷害你的人,他們事先已經被報復了,現在對你的傷害實際上反映了他之前所經歷的折磨。我們應該有這種慈悲的胸懷,一個莫名其妙折磨你的人,也許他本身就很痛苦。
道歉是感情止損
- 所謂高人,就是能夠抽身出來看自己的人。
- 不會道歉的人無法直面自己的缺陷、缺憾和不足,始終要抗住那樣一個完美的自我形象。道歉就是意識到自己的缺陷并且直面這一缺陷,或者說造成了某種損失,要直面它并且采取相應的補救措施,這一點在投資領域有個術語叫“止損”。
- 30歲之前不要想能掙多少錢,不要跟老板、客戶去計較,因為這個錢很少。你只要做一件事情就好了,就是讓自己擁有一個能夠掙到300萬的心量和300萬的德行。
- 那什么叫心量、什么叫德行呢?很簡單,等有一個有個人說一口氣給你365萬,你內心覺得這當之無愧時,那就是有了心量和德行。
我們都是嚇大的
- 一共上下兩篇,上篇講了從小接受恐懼教育的壞處,會畏縮,下篇講了不接受恐懼教育,會跋扈,面對恐懼正確的心態應該是豁達;
- 豁達和跋扈不同,它在某種程度上是直面現實的一種能力,就是直面已經發生的一些不利的、困難的東西,而不是習慣性地畏懼、退縮。
2. 我的感想
套用一下別人的話,自己希望能夠成為一個外表干凈帥氣,內心從容平靜的人。改掉內心的種種憤怒、恐懼和茍且,由戒入定,由定得慧。其實,想成為一個比現在更好的人,不是第一次立志這樣的希望了,但總是失敗。今天的想法是,會不會是以前聽過也就聽過了,只是當時的觸動,并沒有轉化為自己的東西。所以花了一整天時間寫了這篇筆記,并拍腦袋想出了下面三條,希望能夠有效果。
- 一,抽身出來看自己,即反躬自省、三省吾身、觀照自身。
- 二,應該要將上面那些要點牢記,閑暇時刻反復憶念。
- 三,知行合一,將那些心法落實于生活工作中。
最后,《冬吳相對論》節目已經停播好一段時間了,祈求能夠繼續下去。
初寫于 2015-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