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有一刻睱余,總要與藝術獨處。午夜夢回,再聽(art of life) ,第一句就揪住了我的心,淚水盈眶一時難忍,聞歌如心,心心相應,不可以哭得這么用力,不可以絕望的如此徹底,yoshiki,你的悲傷我都懂,在這地球上,還有個最不相干的人 ,此時此刻在夢幻著你的心血之作。
(Art of Life )這首歌放棄了流行樂的簡單的格式,以交響樂的分樂章作法,將整首曲子劃分.第一段利用續奏漸漸引出主題,展現作者在夢境與現實之間的內心掙扎,與想尋找自我卻開始迷失,不停的懷疑著生命價值的心路歷程。序章的樂器只有鋼琴部分,然而配上toshi的歌聲卻顯的尤為雄壯悲涼,序章部分主要是描寫了Yoshiki的孤獨,寂寞……歌詞中那句“Just kill me”唱的是如此的堅決,真的讓人無法理解Yoshiki心中的孤獨竟是這般的可怕!然后進入第二章,Yoshiki開始在寂寞中崩潰,開始回憶父親的死亡,無法想象一個年僅10歲的兒童看見自己父親死在自己的面前是一種什么樣的感覺?Yoshiki卻體會著這種感覺,10歲——最需要父親的時間,10歲——本應朝著光明的時間,而Yoshiki卻跌入了黑暗,毀滅了夢想……他始終無法從父親頸上的那根繩索上找到原因,他始終沒有辦法理解32歲的父親在想什么,直到他自己跨越這個年齡后也無法理解……他能做的只有流淚…… 長達七分多鐘瘋狂的鋼琴三重奏,用音符直接描述出一個人在不安中開始混亂而瘋狂,再漸漸找回自我的過程。那段鋼琴獨奏,起先是很有節奏的,因為Yoshiki不斷的在思考,生命是什么?愛又是怎么樣的?我在尋找什么?我失去了什么?我又得到過什么?于是音樂漸漸地進入混亂,又恢復平靜,再次混亂,直到毫無節奏可言!難道我永遠無法找到答案嗎…… 緊接著最后一段延續第二段的結尾,背景樂中出現了弦樂,雖然悲傷,可是卻將Yoshiki帶出了迷惑,帶出了絕望,把自我從自己制造的幻境中追回,努力的繼續著未完的旅程。原來一切都是美好的, 父親始終是活在他的心中,死并不是生的對立面,而是做為生的一部分永存!他已經跨出了他給自己設置的牢籠,他看到了光,他將絕望撕碎,他不會再流淚,他知道沒有謊言,沒有真實,一切都只能相信自己……他終于不會放棄生命了,永遠都不會了,因為他不僅為了自己而活著,更為了所有已經永遠離開他的人活著,他不是一個人,Yoshiki在最終還是笑了……
據說,(Art of Life )是Yoshiki在醫院里獨自與病魔斗爭的時候所寫出來的人生體驗,不像一般的流行音樂無病呻吟,而是充滿著悲哀、痛苦、旁徨、絕望、瘋狂、迷惘、還有對愛的探求和對人生的疑問的作品,就像是自己走向荊棘叢裏,在裏面痛苦的掙扎一般。Yoshiki本人也對自己寫出這個作品的這件事感到恐怖。他自己說這首歌只是序章,但不知他指的是這首歌還會有第二部還是他以后的歌將進入另一個新階段
在配器方面,除了一般搖滾樂所使用的、X的基本樂器之外,yoshiki特別找了倫敦愛樂交響樂團演奏管弦樂部份的編曲,所以在這首歌中聽見的弦樂與其它聲音,都是由真的樂器所演奏而非電子合成。中間的鋼琴部份,是循環的伴奏加上即興演奏混合而成。有很多人聽了都很受不了,但是如果多聽幾次,就可以找到某種規律存在。
這首曲子曾在演唱會中演出過三次,第一次是在1991年的X with Orchestra上演出鋼琴獨奏的部份,第二次是在1992年的「YOSHIKI TALK LIFE」上與七十七人的交響樂團演奏古典版,1993年末的東京巨蛋演唱會,才是演出這首作品的搖滾樂版。
這首曲子十分特別,如果用一般聽流行音樂的心情去聽它一定會受不了,而不聽又非常的可惜。能在ORICON專輯排行榜上第一周就拿下第一名的作品,肯定不是浪得虛名的.
在這首歌正式發行之前,歌迷們只是知道有這首歌曲的存在,而真正等到它發行則用了好幾年的時間。這首(Art of Life )是由Yoshiki這句話開始的「津田さん、30分くらいの曲ができそうなんだけど、聴いてくれる」——這是1990年春天的事。同年夏天,[Art of Life ]開始了它長達半年的創作歷程……歌詞也前所未有的達到了新的境地。封面上YOSHIKI一半破損的臉龐喻示內心與現實、逃避與接受的微妙對立關系,頗長的pinao solo將這個『對立』分為兩個部分,代表了心境的升華和變遷。事實上,正因為這首氣勢恢弘的Rock巧妙的吸收了古典以及流行的要素,因而在很多fans的心中"它"是作為完美的對象而存在的……
我相信不同的人在這首相同的歌中能聽出不同的感覺,"它"所包含的東西太多太多了,如果不清楚"它"的創作背景和動機,要想徹底聽懂這首歌是很難的.雖然X的歌大多都是由Yoshiki做曲的,但只有這首歌卻是真正的Yoshiki獨自的歌曲, 當然,toshi的演繹更是獨一無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