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年參加公司給中層管理人員安排的培訓,培訓師是從人眾人請的一位老師。這次培訓我一直印象深刻。
在培訓的過程中這位老師講到制定目標這一項時,反復強調目標一定要敢想,這是超越的第一步。他在舉例中提到了馬云,以他和馬云的一次聊天為例告訴我們,馬云之所以能夠建成一個阿里帝國,就是因為敢想別人不敢想的事兒。他說在和馬云的聊天過程中,馬云問他,目前對自己的規劃,是一年掙多少錢?他想了想說:“30萬?”馬云說“這算不上目標”,這位老師鼓足勇氣說100萬,馬云又回復太少了……(大意是這樣的對話,金額數也是憑印象來的,可能有誤)。
老師用這樣一個例子,來告訴我們,一定要在敢想這件事上膽大,才能夠有突破有超越。如果想都不敢想,那就只能看自己一生,都封鎖在自己給自己設置的牢籠里,難以掙脫。
02
前段時間,王健林那句“先定個小目標,比如先掙1個億”刷爆了朋友圈,成為茶余飯后的調侃,可調侃之后呢?
百度萬達發展歷程,會看到,萬達在成立之初,便啟動了大連市西崗區北京街舊城改造,成為全國第一個進行城市舊區改造開發的企業,在全國首創城市舊區改造的發展模式。
看到這,你是不是要感嘆,首富就是首富,第一個項目,就在引領行業潮流。可這個舊城改造背后有個不得已而為之的故事。這個故事在霧滿攔江題為《如何先賺1個億?》的文章中有介紹。
早年王健林辭職下海,成立地產公司,從銀行拿到貸款,準備大展宏圖時,他發現土地資源極為有限,像他當時那樣不上規模的新公司,拿地難度近乎上青天。
沒有地,地產公司就形同虛設。王健林很著急,跑去找市長。找也沒用,沒有就是沒有。此后,王健林為了有地可拿,每天緊跟市長。直至有天,市長告訴他老城區有塊地……
那是塊沒人要的地,十幾年前,那塊地的樓面地價已高達3200/平米,所以在那一瞬間王健林是憤怒的。憤怒之后,是冷靜。
冷靜后的王健林告訴自己,要這塊地,并想辦法讓房子售價高于樓面地價。去香港找設計師,走精品路線,設計當地最漂亮的戶型。
最后這塊地讓他賺了3000萬。或許,王健林還有所保留,真實情況可能是他掙的高于3000萬。
如果當時王健林不夠冷靜,不跳出原有的認知,不敢去想要讓房價高于樓面地價,也就沒有今天的萬達和他的首富身份。
王健林的“先訂個小目標,比如先掙1個億”的背后,是他面對問題時的不畏懼,是只找方法解決問題的思考,是從不設限不斷突破后的敢想敢做。
03
朋友給我分享了李笑來在得到app上的付費專欄――《通往財富自由之路》,花了一周時間將分享內容看完并整理好。
朋友發來的是六個星期的內容,每個星期,李笑來帶領大家重新認識一個概念,前五個星期的概念分別是:注意力、付費就是撿便宜、人生的枷鎖、活在當下vs活在未來、遇到貴人的方法,與專欄的主題《通往財富自由之路》都沒什么關系,在第六個星期的概念“資本”出現后,有人發評論說“終于切入正題了”,李笑來對此的回復是這個專欄不會只談錢,特別是在初期,談的更多的是和錢“無關”的概念,這是在談錢之前的思考方式和思考能力的訓練。
李笑來每周的概念認知升級,就是對專欄讀者的大腦進行大規模的拆遷,拆除原有的局限性認知后,再去重建。
比如,我們都知道時間比錢重要,千金散去還復來,時間一去不復返。可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花大量時間成本去省錢,本末倒置卻不自知。
所以,李笑來告訴大家:注意力>時間>金錢,用錢買時間是劃算的交易,用時間換持續的注意力是有價值的事情;而遇到貴人的方法,就是要讓自己保持精進,讓自己先成為別人的貴人;在活在當下成為大多數人的日常時,李笑來用事例告訴讀者,擁有對周圍事物發展的預判能力,是至關重要的,這樣就能讓我們的思維活在未來,懂得如何用未來換取當下的資源……
李笑來很清楚,多數人無法實現財富自由缺的未必是關于投資理財的知識,無法跳脫的思維局限才是禁錮大家的根本。
所以,他用大量的內容對讀者的大腦進行清洗,再重新對大腦進行肌肉訓練。
很多時候,可能只是因為不敢想,設置的目標從未高于自己的現有能力,也就不能知道,自己的潛能到底有多大。在制定目標時,不如嘗試把目標設置的高一些,別對自己說目標太大實現不了,告訴自己,那是墊腳可夠的,只是暫時跳的不夠高而已……
現在,要不要先去定個小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