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春風將柳枝點綠的時候,薺菜便星星點點的出現(xiàn)了。它們遍布田野,而且越是潮濕的地方,它們便越是生長得肥碩健壯。
此時是挖薺菜的最佳時機,因為農(nóng)民們還沒有開始噴灑任何農(nóng)藥,屬于純天然綠色食品。冬小麥澆過一水以后,麥田里就要噴灑除草劑了。
?脫去臃腫棉衣的人們,這時便會手挎竹籃,身姿綽約的去田野里挖薺菜。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逐漸地對大魚大肉失去了興趣,反而是這些素食野味,越來越多得占據(jù)了餐桌的主導地位。
薺菜做餃子餡那是非常可口,用熱水汆了涼拌,卻也風味絕佳。
挖薺菜也有一定的技巧,因為會有一定數(shù)量的李鬼來混淆你的視線。據(jù)有關(guān)專家分析,和薺菜長得模樣相像的野菜大約有十余種,其中一種根是紫色的野菜,還是有毒的。所以一定要做好嚴格的區(qū)分。
看外觀,薺菜與其它同族的品種最大的不同有三點,一是,薺菜的莖和根是白色的,如果是紫色的那就錯了,千萬不要食用,有毒。二是,薺菜開的花兒是白色的。三是,薺菜的葉片是“羽狀淺裂或全裂”,還有,葉片薄薄的,葉面有細絨毛,不光滑;
還有,薺菜的花是白色的,遠遠望去像繁星一樣。好像也有的地方的薺菜是開蘭花的,不過我沒有見到過。我們家鄉(xiāng)都是開白花的。
姥姥在世的時候,經(jīng)常為我們做一種叫做菜團子的食物。
主原料便是薺菜,摻合著玉米面,小米面什么的,奢侈的話,還可以放點香油,在面盆里加適量的水攪拌好,用手用力的攥成團,放到蒸鍋上蒸熟就可以了。但是必須要放在碗里來吃,一是菜團子很燙,二是你不知道什么時候,菜團子就會四分五裂,這時若是拿在手中,就會弄你滿滿的一身。
?小小的薺菜,來頭卻不小。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他就在詩經(jīng)里得瑟了。“誰謂荼苦,其甘如薺”,意思是說,比起我的痛苦來,苦菜也像薺菜一樣甜啊。----這薺菜的采食,估計在當時也是一件司空見慣的事。
瀟灑的東坡先生有一道叫做東坡羹的名菜,據(jù)說是用薺菜、生姜和大米一起煮制而成。蘇東坡曾對好友說:“君若知此味,則陸海八珍,皆可鄙厭也。”由此可知薺菜在東坡先生心里的分量。
便是以豪放著稱于世的一代詞宗辛棄疾,也有一首描寫鄉(xiāng)村風景的詞,特別允許薺菜花在里面鮮活得招搖。詞云:
陌上柔桑破嫩芽,東鄰蠶種已生些。
平岡細草鳴黃犢,斜日寒林點暮鴉。
山遠近,路橫斜,青旗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薺菜花。
正因為這薺菜如此有名,所以我每年都會挑選一個春光明媚的上午,不辭辛苦的跑到田野里挖一些,弄回家里品嘗。我有時也會想,也許蹲身挖菜的我,正站在東坡先生、辛老爺子踏過的腳印上,這會讓我總有一些難以按捺的沾沾自喜:他們和我一樣呢,都是喜愛薺菜的。
春天來了,讓我們一起去田野里挖薺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