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了這么些個年,發現一個真理——所有的恩怨情仇,不過是因為關系太好所致。
人和人,不管大人小孩,不管男人女人,不管是親情友情還是愛情,誰都需要相互取暖相互慰藉。可是,彼此靠得太近,就會有大麻煩大煩惱。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上大學二年級那會兒,原來高中初中的好朋友們都不常聯系了,甚至都不曾深刻想念誰。更別提小學的玩伴和學前班一起擤鼻涕的青梅竹馬了。
大學里最好的朋友當時跟我說:“你說這是不是宿命,我的朋友都漸行漸遠。不知以后咱們會怎么樣。”
聽了這位好友的話,我們相對傷感很久。為了緩解悲痛的心情,我們在超市買了很多零食,跑到校醫院對面的小樹林里,背靠背著大吃特吃,吃著吃著,大笑打鬧。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過后,我們又開始互相嘲笑對方的幼稚。
可是,畢業了,日子一天天過去。我和她也慢慢的,從聯系減少,到再無交集。
如今,我們都已經結婚生子,但消息都是從旁人那里事后得知。
不知道是懶了,還是人通透了。而立之年的我們,都不會再交什么朋友,尤其是身邊靠得很近的人。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有些話,可以磕磕巴巴跟大洋彼岸的網友說,卻不肯吐露一點給身邊的人。有些事,寧肯跟社群里從沒見過面的伙伴合作,也不能說服自己讓天天見面的人沾邊。
如果哪位同事或者鄰居,跟我走得太近,我會恐懼。要么硬著頭皮接招,不可避免得落入恩怨的窠臼,傷人害己,要么壓根不讓關系深入下去,及時止損。
因為,我知道,走得近,就代表了恩恩怨怨,愛恨情仇,太占用耗費精力。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人和人,靠得太近,就缺少一種恭敬心。說話沒了分寸,做事也不考慮對方空間和感受了。在親近的人面前,一放松,很多需要刻意掩飾規避的自我缺陷,都會一股腦自然而然噴涌而出,一言一行,一笑一顰,都隨時把“小惡魔”放出來撒歡兒傷人。
人不好,不靠近,不會傷到自己,也就無所謂啦。但很多都是原本很好的人,卻因為走得太近,就看不到對方的功與德,還仰仗著關系好,從不覺得“小惡魔”傷人有什么不對。感情好了,就多了貪心,把對方當成了隨時滿足個人所需的百寶箱,同時也把對方變成了自己不堪一面的回收站、垃圾桶。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陌生人給一個雞蛋,我們即便不感恩戴德,也要真心或者違心得贊美感謝。但是,走的太近的人,就不同了。給的多了,成了習慣,不但沒有了感謝,反而會挑三揀四,說昨天的雞蛋咸,今天的雞蛋小。
總之,言談舉止之間,除了挑剔就是不滿,抑或嘲諷,少有恭敬和感恩,只因為大家都認為太熟了太近了。
所以,一個人絕大多數的不堪和齷齪,都被親近的人看了去。所以,表面上看著好好的兩個人,不知道中間已經橫放了多少把刀子匕首和利劍。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人和人,沒有恭敬心,很難維持下去。任憑誰,都不可能面對沒有恭敬心的對方,一忍再忍。
雙方脾氣都不好,都強勢一些,也就罷了。你來一招,我回一勢,好啦,拜拜吧您啊。
可是,如果碰到一方脾氣好,就壞了事。對方一定要把沒分寸進行到底,也就是太近而起的貪心引起。這樣的結果更差。這個社會,沒人是徹底的老實人和好脾氣。當脾氣好的人被逼迫著卸下底線,對方連下跪的機會都沒有。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弘一大師說:“君子之交,其淡如水。執象而求,咫尺千里。”
人和人的感情淡淡的就好。淡淡的,有點恭敬心,看得到對方的好,如初次見到一個人那樣注意克制自己的“小惡魔”,這樣的關系才能維持長久。
不然,“否極泰來”,濃情似蜜,好得穿一條褲子,下一步就是互生嫌隙,分崩離析的時候。
萬行師傅說過:“當你真的見到佛陀時,你連成佛的心都沒有了。因為佛陀那么平實普通,你見到了,沒了恭敬心,覺得佛也不過如此,又如何能想著成佛呢?”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任何人都是如此。與夫與妻,于父于母,對子對女,或者只是普通同事鄰居。
至近至遠東西,至深至淺清溪。至高至明日月,至親至疏夫妻。
什么事,都有一個臨界點。不過,是教養;不失,是修為。
蔡康永說:“友誼常常被包裝得非常華麗高貴,其實,人生的不同階段會有不同的好朋友?!?/p>
如果,年少時,好朋友是背靠背,外套襪子都不區分。那么,年長時,好朋友就是保持距離,有關心卻不入侵。
曾經年少時的背靠背,如今只感懷當年的純情,感謝他們帶給我的美好回憶、美好的習慣,美好的溫情,欽佩他們的美好品質,卻不想念當初那個人。
因為,人長大過程中,都會意識到并接受“曾經相伴的人漸行漸遠”這個現實。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如今而立,煢煢孑立,也不曾希冀跟誰有太近的交情,不管是對丈夫,對孩子,對父母,對公婆,或者同事、鄰居。因錢談錢,因事論事,越發不想跟誰有多方面的瓜葛。
只是因為再沒有心情和力氣跟任何人有任何恩怨情仇。
少閑談,做實事。多感恩,少嫌隙。
我們,都保持距離。把尊重留給別人,把品行留給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