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某種意義而言,人都是會寫作,而且也是能寫作的。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思維,都能對周邊的所見、所觀、所感做出自我的理解。
只是,不同的人,對事物的感知和理解程度不同,也就也有了大家所熟知的,即使同一件事,不同的人會對其做出各自不同的評價。基于此,我想聊聊我為什么打算重新開始寫作?
其實,早在我讀初中那會,文筆的愛好和底子就有了萌芽。記得,起初是在一個初秋的午后,我剛從寢室坐在教室,下午的第一節語文課是自習。班主任兼語文老師給我們布置了作業,自己便去辦公室忙自己的了,我或許是因為中午寢室太鬧沒睡好的緣故,心煩意亂的把作業扔在一邊,自己對著窗外層巒起伏的大山開始了沉思。
幾分鐘過去,貌似在藍天、白云、青山的映襯下心情自然順暢了許多。可還是改變不了我這節課不愿寫作業的初心。于是,便拿起桌旁的一本《唐詩三百首》,有意無意的看著古人的一句句朗朗上口的句子在我腦海中漂泊,我仿佛靈魂受到了沖擊。心想,我可不可以寫出這樣的東西呢?甚至,還幻想著,多年后,我的某些詞句是不是也會被人傳頌著喔?
就這樣,天真的我開始自己的第一次創作。記得是防著古詩的體裁,寫的是借助當時的白云、青山聯想到自己那時正值初中即將面臨的復習備考階段,由于家庭和自我的壓力,緊張、害怕與忐忑的心理狀態。(可惜,此刻的我正在遠隔老家千里之外的縣城實習,不然一定要從家里的老書柜里翻出當時的那張小紙條,看看我當時寫了些什么。)
就這樣,以后的日子里,我曾多次有意無意的寫著自己當時引以為傲的小詩,也許如今看來,當我再次找到那些小紙條重新研讀的時候,會發現那時的筆觸是那么的青澀,但畢竟那是我對文學最初也是最真實的感覺。
后來的后來,我寫了四年的日記,從初三一直到高三。今年暑假,我還特意去翻了翻那些至今都還存放在老書柜的日記本。
其實,當我再次翻開他們的時候感觸還是挺多的。這里面記錄了我從初三到高三,特別是高中三年日常生活、自身學習、班干工作、心理狀態,甚至是一段戀愛期的心理變化。幾乎,可以說是算的上記錄了自己最重要的讀書時代的雞毛蒜皮、心靈雞湯和人生感悟。
當然,在這期間,除了日記給我的寫作帶來了最初的興趣和基礎。我還在那僅有的戀愛初期完成了我現在看來,也許再也做不到的,也算是我的第一部作品。(文字有足足一個記事本的內容。盡管,現在連底冊我這都僅有部分截圖,但我相信,如果未來給我這個機會,我會讓夢想成為現實。)
也許,四年的日記加之戀愛期的有感而發,培養了我對文學的特殊興趣,并打下了很不錯的基礎。老實說,我很感謝曾經的那些經歷和那些記錄。
正是由于高中的興趣和基礎,讓我在大學的第一個月就受到了關注。記得,那時的我還正受著軍訓的折磨。那天晚上,系里通知我們去報告廳,現場觀看接受過央視采訪的,我市扎根山村教學點的優秀教師鄒桂芬的演講。懷著第一次聽接受過央視采訪的人的演講,我很是激動。當然,也聽的很是認真。
第二天,學生會通知我們,說接到學校通知,讓我們每人根據昨晚觀看的演講,結合老師的先進事跡交一份不少于1000字的心得感悟。由于我前期的功課做的足,所以寫文章自然是手到擒來。當晚便寫好,并首發在了學校的貼吧。
后來,學生會的干部和學校校報的老師都對我進行了有意識的回訪,詢問我可否有意加入校報。當時,介于班級中是班長,系里參加的有組織 ,學校里又還有社團,所以,我宛然拒絕了。(今天看來,我當時的選擇是錯誤的哦。因為在校報我應該會學到更多。)
大約又過了半個月,我的那篇以謳歌鄒老師的先進事跡,宣傳鼓動同志們向她學習的《我們都是接班人》的文章被刊登在了校報。那天上課,我第一次拿到了有我自己署名的刊物。(校報負責老師正好也是我后來上課時的寫作指導老師)其實我的心里樂開了花,但表明卻故作淡定的坐在那認真聽老師講課。
或許是因為時間的關系,外加學習、工作的干擾,仿佛到了大一下,我對寫作的激情便漸漸沒那么高了。
在這之后的生活里,盡管我也寫了些內容,但大都是僅自己收藏著,甚至包括未在空間、朋友圈的等公開發表。
當然,后期也參與了些大大小小的征文,有投稿了便再也沒回信兒的,有一紙證書就了事的,也有獲幾十塊錢現金獎的。同時,零零散散的也接了些商業寫作。比如幫商家寫了封不到五十字的節日慰問信賺了200元;幫社會人士寫主題發言稿掙了150等。當然了,還有幫同學寫情詩免費。(哈哈,感覺這個有點虧喔)
后來的后來,便是如今了。現在的我有著自己的工作,偶爾也經營者如今遍地發芽的諸如今日頭條、網易號、百家號等在類的自媒體。
如今,對于閑暇時的我,總會寫著自己還未完結的故事,過著自己認為快樂的生活。
其實,在我看來,寫作的目的應該不僅僅只是局限于金錢和利益,更重要的是能夠從你的文字里折射出一種現象,提煉出一種思想,傳達出一份價值觀。
對于未來,如果條件允許的話,我想繼續把寫作堅持下去。因為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也是一種回憶,更是一種享受。
對于過去,我們可以記憶,但卻不能回放;對于現在,我們正在演繹,但卻終會謝幕;對于未來,我們無可預料,但卻任可想象。唯有寫作,始于記錄,終于回憶。所以,這就是我想堅持的理由!
——李家海
——2017年11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