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真實世界的物質基礎
? ? ①理解表象世界的必要性
人的意識是由特殊的人腦結構和漫長的演化過程得來的,人的意識在一定范圍內能指導人的行為。
人類社會由各種不同的人行為協作構成。優化人類社會的協作方式且提高效率是有必要的。所以,探討人類的意識是具有意義的。
? ? ②真實世界的滲透
人類的意識表現為思維能力和記憶。思維能力的物質結構是先天的,但以何種方式在何種方向上提升是后天的。
記憶是由外界世界的現象對主體做出反應以及主動對外界的選擇性觀察構成的。人的記憶能影響思維能力的發展方向,也就是作為思維能力的后天原因。
思維能力能影響記憶的程度,外界對主體的反應在后天上影響思維能力的發展方向、程度、極限和記憶的內容。故,外界對主體的反應是對人類意識具有重要影響。
? ? ③雙重世界的紐帶
外界對主體的反應是受“外界”的內容影響的,外界是物質的,外界的內容由“外界”所處的物質環境、文化環境決定。
物質環境決定外界對主體行為反應的能力上限,文化環境決定外界對主體意識反應上限。不同社會環境的物質環境是不同的,物質環境決定了外界的文化環境。
人的意識在文化環境的局限下指導人體行動,文化環境在這個環節中成為了意識和真實世界的唯一紐帶,即,人的意識不可跨越文化環境(文化環境作為產生思維功能的沃土)直接改變物質世界。
故,了解人類意識,外界對人類意識重要影響的可行方式是從文化環境入手。
㈡表象世界的隨機存在
? ? ①第一部:解離
人的意識和人體通常被當成一個統一體來看,在結構和形態上二者的物質基礎統一在一定空間范圍內。但是被忽視的是意識內部的閉環邏輯。正如尼采所理解的,世界在邏輯上構成一個難以逃離的閉環,跳脫出閉環的批判(界定)世界是不可能做到的。如此看來,積極自由的存在可能就被消除了。
在真實世界的閉環邏輯中存在小于等于其存在的表象世界——注意,雖然這樣說,但不等同于真實世界的邏輯更加宏大,只能說真實世界的邏輯是其充分必要條件。也就是說,在意識內部的表象世界,以實質世界作為形像素材,重混成新的表象世界的元素,而此時人的意識區別于人體,也就是說表象世界獨立而非脫離于實質世界的存在著。
? ? ②第二部:隨機
在解離的條件下,人的意識的存在不具有先驗理由,所以人的意識產生的“存在信息”是不確定的。
每一個人意識所誕生的地方都是隨機的,不以意識為轉移的;不具有宿命、先驗意義的;每一個人意識的記憶內容是不確定的,不可預測的。
不幸的是,一旦思維活動出現,也就是“自我”意識的生成,雙重世界就重合了。一旦確定這一點,所有的主體和客體人的界限就消失了。
也就是說,在意識發生時,雙重世界的解離狀態就取消了,“這個意識”真正統一在“這個人”身上。此時隨機就隨之變為確定了。
? ? ③第三部:運轉
意識具有指向性,它指向對人類更能“存在”的生存狀態。此世界的運轉以此指向性為原則。這種生存狀態如上所言,是基于表象的,是意識世界的產物——理性。
理性不斷為人的行為尋找目標,在此過程中有“意義”的產生,以保證理性的平穩運行。意義有時作為調節潤滑理性的功能,有時和目標融為一體。
然而意識的理性和世界的不以物質為轉移是不吻合的。意義的產出會隨著主體理性和世界非理性碰撞而減少,導致理性失控。從而在理性“維持人類存在”在表象上的運行和物質世界的實質也出現差異,從而再次加深主體理性和世界非理性的鴻溝。意識世界的運轉還有待探究,但與本文論證無關,故不在本文贅述。
㈢表象世界的意義
每一個人經驗到的事物的本質是否可被理解是無意義的,只有關于此經驗的表象對主體具有意義的。
意識具有良好的初衷,但因為理性偏差,會導致不有利于真實自我的生存狀態。然而由于意識在自然條件下反省消耗的能量過高,自我調整的幅度和大小也會很少。
最終基于意識非主動的自我維護和物質世界非絕對豐富、感官體驗非絕對充足的事實,價值觀由此形成。價值觀作為客體存在,產生于意識世界,卻不被意識所意識到。這便是意識的局限。
這種價值觀進行的運動就形成了個體的行為邏輯。群體的行為構成以及價值觀的博弈在雙重世界中不斷抗衡,最終體現出你我所感受和所經歷的世界。
㈣結論
1.在閉環邏輯的世界中,人的意識是否產生,何時產生,何地產生,是非先驗的,是非主動選擇的,是無須負責的。所以人在道德上無須承擔來自任何虛構他者期盼我們所擔負的責任。? ?
? ? 即 人是擁有消極自由的。
2.人的意識是有局限的,只對表象負責而對于事物本質上不全具有能力(根本無能力)進行理解,所以人不可能達到理解世界的境地,更沒有承擔理解世界的責任。但,人具有利用有限理性做出“吳剛伐木”式的掙扎的權利,因為面對傷害,人有反抗的權利;面對開自不可理解的傷害時,人有權利對“此時意識世界中作為表象的非理性世界”做出反抗。
即? 人有向世界反抗的權利。
? ? 我有一個臭毛病,就是自己寫完的文章從來都懶得再看一遍,導致出現好多錯誤。為了糾正這個臭毛病,我決定耐心下來仔細的打磨每篇文章。至少保證正確。
? ? ? 為了避免和叔本華唯意志論的重疊,我刻意使用了意識,此二者在本質上具有差別,意志(willing)更多偏向于對一種目的決心的強度,在這里僅僅作為思維活動的特征進行概述,所以在對意識的界定中僅僅以其表現特征作為討論。
? ? 在重新整理的過程中,真的發現,在加入標題的過程中很多思考會被重構,甚至發現許多漏洞。要逐步改掉一有新想法就拋棄基石立刻寫的思路。這樣的成果太粗糙了。
? ? ? ? ? ? ? 評論贊賞二選一?? (? ˙ω˙)? ?? ?
? ? ? ? ? ? ? ? ? ? ? 更需求評論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