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體盛行的年代,每個人都有了表達自己的廣闊的舞臺。五花八門的自媒體平臺以及自媒體節目山呼海嘯班涌入我們的生活。快手、B站、喜馬拉雅、荔枝、得到,當然還有微信、微博、優酷、愛奇藝等等這些平臺。就好像,不經營一個自媒體賬號就落伍了一樣。在這股狂潮之中,除去嘩眾取寵只為出名的因素,是不是有我們不得不做的理由?如下是我從個人成長的角度進行的思考。僅以最簡單的輸出網文為主的內容公眾號為切入點。以下思考內容供大家參考。
給你幾個不得不做的理由
1. 總結,反思。以前聽到個觀點:沒有總結的日子不值得一過。很受啟發。想想人最寶貴的資源是什么?是時間。不光因為生命是一場單程旅行,更因為時間中凝結了你自己的或你獲得的他人的經歷,有心人會在這些經歷中總結出經驗,再從經驗中提煉出智慧和洞察,進而更好的指導以后的實踐,實現持續的成長。如何成為這樣的有心人呢?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復盤、總結和反思。最簡單的操作就是:寫!可以是博客,可以是公眾號里的文章,也可以是電子版或者手寫的日記。佐藤傅的《晨間日記的奇跡》就是一個很好的參考。許多知名的企業家、管理者、著名演員等成功人士,都通過寫晨間日記培養自己做事的計劃性、執行力以及對未來的夢想,從而創造了自己人生的奇跡!成甲的《好好學習》里更是對反思日記推崇之至。
寫到這,最簡單、最有效的方法已經呼之欲出了,就是將每天生活的復盤寫成反思日記發布到自媒體平臺上。我選擇了簡書。在此也感謝一下把簡書推薦給我的朋友。
工作中我們非常習慣在案例中總結和學習經驗。其實,我們每天的生活才是最精彩、最真實的案例。將生活中的所見,所聞,所思案例化,在這些最鮮活的素材中吸取最有價值的營養。如果做得到,你的自媒體平臺絕對不會缺少素材。
2. 以輸出倒逼輸入。類似于以教為學。人們熟悉的套路是先輸入,再輸出。所以還會有:以其昏昏,使人昭昭,這樣富含貶義的說法。但是單靠輸入提高自己這個方法效率并不高。
有沒有這樣的體會,你不明白或者理解不透的知識,跟別人講一遍就通了。而且一個知識講的遍數越多,你對它的理解就越深,哪怕講的內容都一樣。這是大腦在潛意識里對信息加工的結果,這樣過程能夠實現真正的“內化”。此外,你還會因為獲得暗時間。關于暗時間的概念請參考百度百科的定義。
通過這個概念想讓大家明白,其實每個人的時間都是不一樣的,因為人們對時間的利用率不同。善于利用思維時間的人,可以無形中比別人多出很多時間,從而實際意義上能比別人多活很多年。
在輸出過程中才能體會到原本理解的漏洞,會很自然的關注每一個細節。輸出方式除了寫還有說。平時可以把寫好的內容主動跟別人吹幾遍。除了加深對所寫內容的理解,沒準還能在對方心里留下很牛叉的印象。
3. 對生活各個方面深入思考。在公共平臺發文章比單純寫日記有一個好處就是,會有和讀者的互動。有了這份互動,就多了一份期待和責任。因此會激勵自己持續輸出高質量的作品。為了高質量輸就會深入思考,為了持續輸出就會主動觀察、思考和收集素材(注意使用上文提到的生活案例化的方法)。
4. 結交朋友。社交媒體如此發達,輸出的內容理論上可以被任何人檢索到。這些人中肯定會有不認可你觀點的,甚至有些人會詬病你。不要在意,公眾平臺不過是一個工具,我們用它鍛煉、提升自己,同時還可以把它當成一個過濾器,濾出價值觀與自己相同的人。
通過自己經營的平臺吸引目標領域的牛人關注你,并結識他們。注意,通常牛人之間都相互認識,這樣你會結識更多牛人。
5. 分享。分享對于個人和整個社會到底意味著什么不用多說。共享單車,共享汽車,共享充電寶等等等等,共享經濟的本質就是分享,通過分享做到資源的更合理利用。想想都有共享女友的,這個時代是不是把分享用到了極致!開個玩笑。就是想說分享無處不在,這不光是潮流。也是一個有助個人和企業快速成長的方法。分享會擴大你的影響力,會帶來“成就感”一類的正反饋,這些都會成為不斷激勵自己的因素。
6. 時間會給你最好的禮物。在一定時間跨度上回顧,會有類似數據挖掘的感覺。通過總結和反思積累下來的經歷和經驗就像一個寶藏,加上時間維度會讓這個寶藏更加“值錢”。
比如,在回顧的時候會發現曾經用來解決某個問題的方法讓當時的自己興奮不已,可是一段時間不用就生疏甚至忘記了。如果跨度在“年”這樣長的粒度上,我們可能會發現很多錯誤決策的根源,進而幫助我們更好的解決問題。
如果站在5~10年的長度上,會有更奇妙的發現。可能是當年覺得微不足道的一個決定,影響了我們今天的生活。比如,多年前你心血來潮決定寫日記,可能期間斷斷續續但一直堅持到現在,沒準你就是現在某位牛叉的作家。
再比如投資,時間越長,你會發現對成長的投資回報率越高,并且回報會成指數級增長。
要馬上寫!為什么?
1. 接受一個事實,你永遠都沒有真正準備好的一天。鼓勵自己勇敢邁出第一步,開好頭,這事就成了一半。
2. 人生苦短,沒什么比抓緊時間提高自己更有意義的了。所以不要拖延。時間是你最珍貴的資源。
為什么不寫
1. 把寫作看的太難。說起寫作會想到劇本,詩歌,散文,小說這類文學作品。但是我們很多人寫作的定位不是這些。就是按照基本語法有邏輯的說清楚自己想說的。重點不是炫文采,而是想法。寫作技巧也是通過多寫練出來的。
2. 沒有可寫的。這種狀態根源在于對生活觀察不夠深入,對所見所聞思考不足。以前聽一個人這么評價羅永浩,他幾乎對生活中接觸的所有事都深思過。如果有這樣的經歷,根本不愁沒東西寫。
3. 害怕完整的做一件事,缺少成功經驗。尤其是這件事是你不擅長的,會耗費很多精力,還不知道結果會怎樣。
4. 追求完美,總以為自己沒有做好準備,總感覺還需要再多一點時間。盲目的追求完美是一條不歸路。下意識的受到完美主義的影響更是件可怕的事。以后調整心態,追求成長而不是完美。
5. 缺少試錯的勇氣。很多人不排斥努力,但是他們非常排斥努力以后還失敗的結果。尤其是學生時代的優等生。努力了還不行會讓這類人不知所措,內心因此承受煎熬。在趨利避害心理的作用下干脆選擇不去嘗試。其實冷靜想想,失敗了又怎樣?!天塌不下來,又死不了人。大不了從頭再來,最不濟也是排除一個自己實在不擅長的領域。勇敢去嘗試,你終將會從中受益。就像我現在嘗試在簡書上發文一樣,大膽去做,在實踐中不斷學習和成長。不要把事情搞的太復雜,簡單點,想到就去實踐,沒什么大不了,了不起換個方向又能怎么樣!
6. 不懂延遲滿足。擺正心態,實踐的前期,比如寫文章,不會有什么不一樣。沒有瀏覽量,沒有粉絲,沒有關注,沒有評論。沒關系,堅持自己認為對的,總有臨界點到來,只是時間問題。不要有預設的期待,平常心。愿我們都能用一顆平和的心面對困難,挑戰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