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有位姑娘私信我說,自己也曾被孤立過,現在還是沒走出陰影。
“為什么這么久了我還是會覺得難過?”
在這句話的背后,我看到了她深深的無力感。
不難發現,每個人都或多或少地會被一些舊事困擾著。它們不是最近發生的,但卻能讓我們糾結很久。
我至今仍記得小時候用心做了賀卡給母親后,母親當著我的面把賀卡扔進垃圾桶的場景。早已忘了是什么原因,母親也在很久后道了歉,但我還是耿耿于懷了數年。現在的我,會用賺來的第一筆稿費請母親吃飯,但再也沒了逢年過節送她禮物的習慣。
而因為被男生欺負過幾年,我對親密關系始終是排斥心理,害怕戀愛,懼怕婚姻。
大概很多人都會這樣吧,在傷害發生之后備受煎熬,又在煎熬中無法緩解。
02
隨著成長,我漸漸發現,傷害會帶來痛感,但痛感不一定會轉化為煎熬。
痛感的定義是“引發疼痛的刺激從受創部位或者針灸鎮痛病灶部位發出并傳導至中樞神經、使人產生疼痛感知的過程”,簡單來說就是大腦和神經在傷害發生后產生的應激性感受。
煎熬則是長時間的焦慮痛苦,它是慢性的,會引發一系列的負面感受、行為和情緒。
比如說,初三被孤立時,我會感到傷心胸悶,這些信號告訴我這樣一個事實:同學不喜歡自己。而在我上高中后,新同學們都對我很好,但我依然經常會做噩夢。上大學后,我走出了恐懼,但在想起以前的事時還是會很憤怒。這些事后的狀態,就是我的“煎熬”表現。
痛感是不可避免的,但煎熬是可以被避免的。通過努力后,雖然那種當初被孤立的感覺仍會刺痛我,但并不會過多地干擾我的人際交往。我也不會再經常想起這種痛感,沉浸在其中而不可自拔。
那么,我們如何能在傷害發生后面對痛感,或是緩解煎熬感呢?
03
①停止對抗,臣服痛感
當傷害發生后,許多人會試圖否認自己的痛感,壓抑自己因此而產生的負面情緒或感受。但結果往往適得其反,你可能根本擺脫不了,甚至衍生出更多的負面情緒或感受。這是因為,當你越想回避時卻越增加了關注它們的機會,這會令你更加煎熬。
設想這樣一個場景:你閉上眼睛去想象任何東西,但就是別想“大象”。有趣的是,你的腦海里偏偏就出現了“大象”。
當初的我極力掩蓋自己的過往,否認因被孤立而產生的痛感和脆弱,但這卻令我活得更小心翼翼。久了之后,我干脆坦然處之,也不介意別人說起。對呀,我就是曾經被孤立過,但現在還不是在越變越好嗎?
《遇見未知的自己》里有句話是:“破解情緒障礙之道,最重要的就是臣服。”
當臣服痛感后,你不會再徒勞地花費力氣去抗爭,反而會有了更多的能量去關注當下,說不定會因此而發現解決之道。
②避免混淆想法與現實
有時,我們會將過去的痛感和現實的事情畫上等號,認為自己的痛感都會在現實中重復,或是負面想法都將會在現實中成真。這些幻想中的痛感會再次扎痛我們,進而產生煎熬感。
比如,在最初的一段時間里,我總覺得別人對自己的冷淡就是不喜歡自己的表現,但后來發現大多時候只是對方反應慢,沒那么快反應過來而已。值得慶幸的是,我沒有把自己的想法看成事實,不然肯定會成為一個厭惡社交的人。
如果你容易混淆想法與現實,可以嘗試著把自己的想法寫下來,然后思考是否發生了相關事件,是什么導致的?
再以我自己為例。我和朋友說話時,發現朋友沒理我,此時,我會覺得:“她可能不喜歡我。”那我會這樣分析:
a.想法:“朋友可能不喜歡我。”
b.現實:“朋友在低頭看手機,過了一會就抬頭問我:“你在說啥?”
c.是什么導致了事件的發生:“朋友在看手機,注意力在別處。”
如果可以,多與別人溝通。經過努力后,你一定會發現,很多時候,自己的想法與現實其實是兩回事。即使情形一致,也不一定是自己的想法導致了現實。
③正視因此而形成的自我概念
每個人都會在成長過程中慢慢形成“自我概念”,即對自身存在的體驗,對自身意義的詮釋。所經歷的痛感往往會讓我們形成負面的自我概念。
但人是復雜的、更是可變的。這樣的自我概念讓我們難以相信自己會改變,容易局限自身,進而形成僵化的思維。
所以,我們要學會正視這些"自我概念"。
首先,學會發現我們在傷害過后形成了怎樣的自我概念。然后,認真問自己:我的行為和想法,都完全符合或在大部分時間都符合這個自我概念嗎?最后,你要試著把這樣的自我概念抹去或修正。
比如,我因曾被孤立過而會有"我是個不被喜歡的人"的自我概念。那我可以問問自己:“真的從小到大都沒有任何一個人愿意和我做朋友嗎?”通過反復的自問,我發現事實并不是如此,我完全有超越自我概念的能力。所以,我會繼續真誠與人交往,一點點地,積攢自己的魅力值,把自己從被孤立的煎熬感里拔出。
④在痛感里找到意義
研究發現,當人們在完成一件事的過程中受到傷害時,如果人們能想到完成這件事的動機和意義,他們的煎熬感會降低。
因此,我們要學會發掘痛感背后的積極意義,思考自己從中學會了什么,收獲了什么,以此讓自己未來過得更好。
就像我因為有過一段被孤立的經歷而更懂得感恩和珍惜。
愿我們既能享受歡樂,亦能承載痛苦。
共勉。
你好,我是成長中的王小青,很高興認識你。
如果覺得文章還不錯,請點個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