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開車帶孩子去CCPARK的咕嚕島,為省停車費,我把車停在臨近的體育嘉苑,這是我們單位的小區,因我不住在這里,故沒有門卡,但只要說個理由,門衛就會放進去。我一般會說,我是體院的,來這里找個同事。此次亦如此。
兒子從后面來一句:“爸爸,你騙人了吧?我們來這里找誰呀?”我心頭一驚,隨口回了句:“哦,爸爸是來找人呀,找某爺爺,你認識的,可惜他不在。”他沒再問。我像是躲過了一劫。
今天在群里看到,有人抨擊中國的教育功利化和學不致用的問題,我大概回了幾句:學以致用本身就是功利化,教育功利化并非教育滑坡的主因,功利有遠近,要處理好二者的關系,既要求功利,又不能急功近利,中國教育的問題出在不求真。
發出這幾句話,就想到了與兒子的對話。在停車一事上,本已經說了一個謊言,騙了門衛,為了合理地回答兒子,又用另一個謊言圓了第一個謊言,如果說謊是罪的話,此為兩罪了。我在群里指出中國教育的問題在于不求真,也在我身上出現了。孟子說:“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碧鄷r候,我們喜歡寬以律己,苛求于人了。想起魯迅“救救孩子”的吶喊,我覺得成年人,尤其是為父母的要先救救自己。
怎么救自己,停車費太貴,謊又不能說,那就坐公交車,陪孩子快樂的玩耍。
在正常的文明里,說謊都是不道德的,比如圣經里講到:“不可作假證陷害人”(出埃及記),即為說謊之一種,我倒覺得這是合理的,畢竟它的前提是不陷害人,有些善意的謊話說了也無傷大雅。然而謊話何為善惡,就只能因人而異了,結果人們還是覺得堅持“不能說謊”的鐵律較好。因而《詩篇》又說:“說謊話的,必不得立在我眼前”。這是一條“一以貫之”的鐵律,就像孔子與子貢之間的對話說的那樣:"賜也,女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對曰:"然,非與?"曰:"非也,予一以貫之。”
我的這兩次說謊,當然也是不道德的,第一次是利己的惡意,利用的是門衛無知和不深究,第二次是利他的善意,欺他心智不健全,但都是說謊。當時想,這小子聽了我的謊話之后會想什么呢?五歲半的孩子心智已經到了什么程度呢?想是想不透的。
總有一天,他會識破大人的做法,有樣學樣,從深信的童年走到不信的青少年。多年以后,我跟他之間一定會有一場有關說謊的對話,至于對到何種程度,當然不可而知了,我還是蠻期待的。
總有一天,他當了父親,也會對自己的孩子說:不要說謊,說謊是不好的;同時可能會跟我一樣思考,說謊好還是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