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公司零食
A公司決定增加零食福利,即為加班的同事提供糕點飲料,每樣只需要1塊錢,靠自覺投幣。沒過兩周,發現收款奇少,零食消耗極快。后來引入自動投幣機,里面是第三方提供的零食,譬如市價3.6的零食定價4塊,公司給一半錢,員工自己給一半。獲贊甚多。
改良前的方案,即是“公共草地”現象,也撐“搭便車”現象。而改良后的這個方案,雖然員工付費多了,但實際上還是占到了便宜(付款比自己買的要少,滿足日常加班需求)。員工按需購買,不再盲目過度占有零食,實現了自動調節,公司負擔也變小了,同時還可獲得美名“有加班福利的公司”。零食供應商能把零食賣到比市面要高,實現獲利,而需要額外付出的,只是需要一個定時補給的員工(老板自己也能兼任)。
這是一個兩者博弈,引入第三方參與并實現了共贏的方案。
二、團購
曾經流行一時、沸沸揚揚的團購大戰,最近幾年也回歸理性,主要是,商家自己回歸理性。大部分的團購,以餐飲業為例,都是要求商家讓利讓惠給消費者,同時還要給抽成給團購平臺。究其回歸理性,不再火熱的原因,主要是破壞了重要參與者——商家的利益。
從商家角度出發,本來正常情況下,人流可能是少點,但每單的獲利還是能保證經營下去。而參與團購促銷,看上去是薄利多銷,實際上則是大大損害了自身的利益。對于商家而言,一來,要讓利給消費者,二來,還要給團購平臺分成,再者,消費者的喜好和聯系方式都不歸屬于商家,商家純屬掏錢為團購平臺添磚添瓦。最后,一時的客流激增,破壞了平常的商鋪運營。客人增多,勢必對食物的需求量增大,如果要保證平時的上菜速度和菜式質量,勢必要增加人手,或者提高人員的效率。增加人手,使運營成本增加,提高人員的效率,一般是要求員工高強度高頻工作,造成員工疲憊增加以致不滿。
這是一個兩者博弈,引入第三方參與,但損害了原關鍵參與者利益,最終導致失衡而漸漸沒落的方案。
三、其實是有三的,但很晚了,就先不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