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緣起
在多看閱讀平臺上,我的《<史記·平準書>新解:跟張七公子讀點經濟史》是有《平準書》的白話譯文的。這自然是RedDog 兄的建議。他說,畢竟不是每個人的古文功底都是那么好,建議給《平準書》加上白話譯文,并向我推薦了兩位先賢的白話譯文。我覺得,直接拿人家的來用畢竟不禮貌,而且也顯不出咱的水平不是。更何況,《平準書》原文并不長,翻譯成白話文還是用不了太多時間的。于是就動手翻譯了一下。一動手,才知道先賢文言白話的難處——原文不過四五千字的《平準書》最后的白話文長大一萬二千字,幾乎和我《<史記·平準書>新解:跟張七公子讀點經濟史》的篇幅一樣長了。但先賢文言白話,追求“信”更多,“雅”偏少,“達”則令我略有遺憾。這是因為先賢們生怕曲解了古人的意思,在一些遣詞造句上不敢按照我們今天日常的說法進行白話,而我則不然,咱臉皮厚啊。所以就有了這篇《平準書》白話。
因為這篇白話發表在電子書上,簡書的朋友可能看不到,于是我覺得還是在這里再發一下為好,也是對今日好久不發文的一個交代。
1.漢初到武帝初期
剛剛建立的大漢,繼承的是亡秦留下的各種弊端:成年男子還在軍旅之中,老弱病殘需要去轉運軍需。繁多的戰事使朝廷財政收入非常匱乏,即便貴為天子,也很難擁有一輛四匹馬都有同樣花色的馬車,有的將、相只能乘坐牛車出行,平民百姓都沒有什么積蓄。因為秦代發行的貨幣太重,不便使用,朝廷于是允許百姓自行鑄錢,黃金的計量單位由24兩的鎰改為16兩的斤,同時又減少各類規定、放寬禁令。各種不遵法令、唯利是圖的人,通過籌集資金、囤積居奇導致市場上物價飛漲、米價高企,米價到了一萬錢一石,馬價到了一百金一匹。
等到天下平定,高皇帝下令賈人不得穿著絲衣、乘車出行,并對他們征收重租重稅,以期在人格上羞辱他們,在經濟上限制他們。孝惠皇帝和高皇后在位時,考慮天下剛剛穩定,需要發展經濟,又開始放松對商人、賈人的種種限制,但同時規定市面上商賈從業者的子子孫孫都不能當官做吏。朝廷又測算官員的俸祿、估算政府各類開支的費用后,向人民收取相應的賦稅。從山川園林池塘市場上收取的租金和稅收,加上天子、諸侯和封君們湯沐邑的收入,作為天子和貴族們的生活費,而不再從財政預算里列支。當時,山東地區通過漕運運輸到京師供給官府的糧食,一年下來也不過數十萬石。
孝文皇帝在位的時候,私人鑄造、又輕又薄的莢錢越來越多,份量越來越輕,于是朝廷新鑄了四銖錢,上面鐫刻的文字是“半兩”,并允許人民自行鑄錢仿造四銖錢。這一政策導致吳國雖然只是一個諸侯國,但因為靠近出產銅礦的山川,可以自行鑄錢,擁有的財富可以與天子相比,也就為吳國以后的叛亂創造了物質條件。鄧通,是一個大夫,因為自行鑄錢而獲得的財富比諸侯王的財富還要多。吳國和鄧氏鑄造的錢幣流通天下,朝廷禁止民間自行鑄錢的法令于是就誕生了。
此時,匈奴數次侵犯北部邊境,邊境上駐屯的士兵很多,但糧食生產卻無法滿足士兵的需要。朝廷于是招募能向邊境輸送糧食的人,凡是將糧食送到邊境上的人就可以得到爵位,最高可以到大庶長。
孝景皇帝在位時,上郡以西大旱,朝廷重新修訂了賣爵令,降低爵位的價格以吸引民眾購買。被判刑的人也可以通過向官府交納糧食來免除自己的罪責。接下來,朝廷建造了大型牧場,養馬備戰,與此同時,皇家的宮室、亭臺樓閣和各種車馬的建造和使用也越來越多。
當今皇帝即位后的數年,大漢建立已經七十多年了,國家太平無事,除非遇到水旱之災,百姓還是能家家自給自足的,都城和邊境上倉庫都滿著,各地的庫府堆積著大量財貨。京師存儲的錢幣達數億之多,由于長久不動,串錢的繩子都腐爛了,具體有多少錢數也數不過來。太倉的陳化糧堆積如山,倉庫里堆不下就暴露在室外,直到爛掉不能食用。平民居住的大街小巷里都有馬匹,田野上也騾馬成群,騎母馬的都不被允許參加聚會。看大門的吃得是細糧和肉,官吏在任時間很長,都有了子孫他們還在任上,甚至就用自己官職的名稱作為姓氏。社會上人人自愛,不肯輕易犯法,都愿意做符合道義的事而不愿有不光彩的行為。此時,法網寬松、人民富有,有錢人驕奢淫逸,一些成為惡霸豪強,在鄉里仗勢橫行。皇族、貴族、公卿大夫以下的官員們,互相攀比看誰的生活更加奢侈,住房、車馬、服飾奢華無度,都超過了他們該有標準。事物發展到強盛的時候就要衰敗,這是變化的必然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