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書本身是聽拆書稿,是平臺的作者根據自己的看法把一本20多萬的書籍,濃縮成5000字作業,也就是正常聊天半小時的聽書時間。
那問題來了,我們看起來是在聽書沒錯,但其實有幾個確定可以討論一下:?
1,從認知上來說,
作者對一本書的看法,思想,重點,容易讓讀者對一本書產生先入為主,以偏概全的看法,還有以為已經了解的幻覺,拆書稿作者的認知可能會影響讀者。
但其實,這些都是作者的思想,和我們本事沒多大關系,主要還是被灌輸。
知道不等于明白,被教不等于學會。
這就讀完一本書和朋友聊天一樣,很可能朋友啥也沒聽懂,而自己也說不明白。
作者的質量參差不齊,他可能只是一個套路拆書者,也可能是一個學者,也可能是一個讀書高手。
對讀者來說,拆書稿會影響讀者對一本書的看法。也可能提起讀者對原書的興致。
當然,看不下一本書的人,能方便地聽完一本書已經很不錯了。
2,從形式上來說,
聽書不能說是學習,更應該說是消遣,但是信息密度,信息價值比短視頻,新聞,雜志好一點。
聽書只是學習的一部分,但是構不成完整的學習條件。
同時,聽書的方便又一定程度弱化了信息的輸入,因為輸入越容易,大腦對信息的處理就越傾向于不重要。
畢竟,每天下班走路坐車吃飯做家務睡覺都可以聽書,但是很快就忘了。就像每天看的視頻,小說,八卦之類消遣基本上很快也就忘記了。
所以,信息輸入越容易,大腦越傾向于不重要。
為了增強學習效果,就不能只聽書。
3,從內容上來說,
一本書濃縮成5000字左右的文稿,可能聽起來很方便。
但作者幾十年的研究,思考才寫的一本20多萬字的小說又濃縮成5000字。
這種可惜程度不是那種電影短視頻解說可以比的,畢竟爛片就是要快點看完,甚至不要看,而好片解說只是了解一些電影高手對電影的看法。
同時,因為拆書作者的經歷,思考,會導致對文章重點的解讀可能只是偏向于作者本身,我覺得這個最重要,但讀者可能覺得那個內容更重要。
不過這種情況可以忽略不計,畢竟聽書者與拆書稿作者信息不對稱,而且,反正只是聽聽,無所謂的。
當如果是有追求的讀者,可能不會止步于二手信息,他們會去靠近信息的源頭。
4,從信息量來說,
聽書太方便了,就算我只是隨便聽聽,但是總有些與我有關的內容。
哪怕一本書被拆成一篇文章,一遍文章只有有一點對讀者有用并且記住了。
但反過來說,如果聽書用戶一年聽幾千本呢?
當只是被一個拆書作者影響的時候,我們會說,不值。
當被很多個拆書作者影響的時候,那已經不只是影響了,就好像變成了皇帝,在眾多思想中指點江山。
5,有追求的讀者要怎么做?
個人認為,反正聽書方便,多多益善,何樂而不為?
如果覺得意猶未盡,又剛好可以引起讀者對原書的興致,何樂而不為?
同時,完整的學習應該是,輸入的同時思考,思考對自己有什么幫助,那些與自己有關,自己該怎么做,不與自己建立聯系的知識遲早會消失。
思考過后,實踐,試錯,改進,調整,然后不斷重復這個執行回路。